本次访谈涵盖三个问题,以下内容根据三位老师现场对话内容整理
(1)关于建筑师抢了景观师的饭碗,您怎么看这一问题,景观师该怎么办,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3)设计的价值:(1)设计的设计(2)设计的决策(3)设计的边界(4)关于设计的声音。
总结。
孟昭君
引子
关于建筑师抢了景观师的饭碗,您怎么看这一问题,景观师该怎么办,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在本次访谈开始之前,俞昌斌先生与我们分享了一则第一期访谈活动后的观众点评和留言:
对于人的尺度和关怀来说,由于建筑师会处于各种原因(如规范、标准或对建筑本体的沉迷)而放弃人的尺度体验。
但是,景观师如同最后一道把关者,因为他已经无路可退,成为最后呈现的终点。
这也是景观设计师存在的价值。
刘悦来:关于建筑师抢了景观师的饭碗一说,是当前广受热议的话题,我认为,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本质上都属于空间设计,而大众普遍认为的景观设计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别:1.与建筑有关、交叉、融合的景观;2.自然景观要素。这两种形态的景观,不考虑规划、策划因素,在设计中并不会体现太大的差异。
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后,在很多项目的设计中,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景观等结合的十分紧密和细致,在这种情况下,更能体现建筑师综合把握和设计的能力,而将建筑与景观作为一体考量和呈现,也能更好的体现设计的优势和价值。
01
同济景观学系的光荣与梦想
俞昌斌:聊一聊您认为的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的光荣与梦想,以及在学校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杨晓青:同济最大的特点是建筑、城规、风景园林融合的学院,这种特殊的背景会帮助学生形成多学科的思维,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大有裨益。在学校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同济的建筑城规学院有单独的教学楼,为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互通场所,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资源的共享,能避免学生走弯路。
刘悦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好坞,陈从周先生的回忆录中也提到过,在当时文远楼后是同济的边缘地带,环境比较恶劣,陈先生给当时的薛校长提建议,带着同学、老师一起在现场放线,就这样把三好坞园林现场造出来了,当时还保留了很多榆树和槐树,如今已经生长得高大繁茂。后来陈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详细陈述了驳岸材质选择的原因,从这本书中我们也了解到了陈先生对江南风土的认识以及理解,表达了同济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后来陈先生为了保护风景名胜区给江主席仗义上书,这种风骨值得敬佩。
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同济先贤们作为国家文化守护先锋,在很久之前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远见,同济的社会责任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一直深深影响、警醒我,告诉我们要做人与自然的守护者,这种精神力量令我深感敬佩,我希望能更多地传播同济大学的设计价值,为行业发声。
俞昌斌:您对将来的风景园林学子有什么建议?
刘悦来:对于学生而言,我们要有一个更大的社会责任感,要去关心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每个人就如同一个螺丝钉,需要勤奋务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画图,巩固基本功,将来才能更好的回馈社会,就如同同济校训所说的同心同德同舟楫, 济人济事济天下。另外,要批判性的学习,守正不阿,带有思考地吸收他人的观点。
杨晓青:现在的学生拥有的学习资源更多,学习能力更强,我认为对于他们而言,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当个体的能力很强时,还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能力,这实际上是对今后工作中与业主、甲方沟通的预演。
俞昌斌:听了两位的发言,我也想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当时学校流传的一本书《中国古亭》,记录了古代南北派风格不同的古亭做法。有位老师上课时说道:我们不能再做这些仿古的亭子,要做一些创新的、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亭子。如何做?需要我们去思考、解构,如后现代建筑流派解构主义,到现在我也一直在想,如何解构?我对于现在的风景园林学子的建议有两点:多读书,累积更高的知识厚度;多画图,提高手头功夫。
总结:我认为同济景观学的光荣与梦想,就是继承老一辈对中国园林的研究,不断探索、创新、突破。
对风景园林学子的建议:
(1)要珍惜在学校的时光;
(2)多看一些设计书籍,提高知识储备;
(3)多画图,提高手头功夫和手绘能力;
(4)到工作时再学习就来不及了。
02
设计的价值
设计的设计
刘悦来:说到这个话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2004年时,在吴志强院士的带领下我参加了世博会的规划投标工作。当时吴老师跟在座的设计师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设计,就是设了一个计,这个计如果设得太深,别人看不懂;太浅,毫无意义。对于吴院士的这个观点,我个人的解释是:设计要恰到好处,好的设计应该给使用者回味无穷的感受。
对于景观设计而言,能够用好场地本身的资源,将自然的力量融入设计中,为场地做功,并让人能够参与其中,空间更加有社会性、归属感,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景观设计就可以呈现出来,这就是设计的价值。设计要把握规律、尊重自然、敬畏人性。
杨晓青:根据学生时代到工作的体会,我认为以往的设计通常是美学的思考,塑造一些奇观或者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设计最终还是要落位到解决问题,设计会驱使我们做一些复杂的思考。作为设计师,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永远不会面对相同的项目,即便类型相同,但也许地点不同、气候不同、使用者不同,所以设计永远是在面对不同的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设计的决策
俞昌斌:当您做社区营造时,会遇到一些不太专业的声音和问题,您如何去决策、说服、解决这些问题?
刘悦来:无论是作为居民还是甲方,其实提出意见的时候都是在表达自己的诉求,我认为这个矛盾本身就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要倾听、理解、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从业者要把握这些意见之间的平衡,在设计中要既能满足高处的领导者的声音,也能倾听到普通人的声音,并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有所取舍,有坚持也有妥协。
俞昌斌:如果设计都被居民做了,那还要设计师做什么呢?
刘悦来:现在很多设计倡导参与式设计,参与式规划,甚至有人说,小朋友都可以做设计了,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在参与式设计、参与式规划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设计师的责任和价值在哪里,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且能够参与到设计中的时候,其实大家对于设计师的要求会更高。
杨晓青:设计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如果设计只是停留在美学概念上,那么设计的价值是难以被统一的,我们可以把问题具体化,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样一来,大家也可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给设计提供更多的建议。另外,对于设计师而言,我们常常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困境,究竟是从设计师的自我表达出发,还是以使用者的感受出发,我认为这个感受在逐渐以设计师自我表达到使用者的感受转变,因此,倾听不同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俞昌斌:两位老师说的我深有同感,我在崇明乡村组织乡聚活动的时候,也遇到居民不专业的问题,他们会参与设计的想法以及最终的落位,也许他们做的东西并不好看,但是包含着当地浓重的人文气息,简单来说就是很接地气,这就是大众参与带来的价值,也让我们的设计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设计的边界
俞昌斌:设计的边界刘老师,当我们都在做传统的设计时,您另辟蹊径做社区营造,从2010年至今,已坚持了11年,当时的初心是什么?
刘悦来:我认为做设计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园林营造,而我受个人从小的生长环境启发,便产生了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普通人不能创造一处属于自己的景观?我的设计初心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呈现,注重人与景观的互动性,更好地促进人的自我成长。
俞昌斌:杨老师,您如何评价刘老师这11年坚持社造工作?另外,您坚持这么多年设计的初心是什么?
杨晓青:在任何领域拓展边界的人都值得敬佩,他们突破传统行业桎梏,以探索性的脚步为行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而刘老师所做的事情正是实现了景观领域的拓展。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建筑师是否抢了景观师的饭碗,其实就说明了建筑师也在实现业务拓展。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也可以进行更加多元的尝试,拓展设计边界。我的设计初心源于对于设计的热爱,设计师需要不忘初心、保持持久的兴趣、以及不断地学习。
俞昌斌:刘老师,您和您的团队目前收获了很多奖项,也得到了很多社会媒体的宣传,您是否实现了设计边界的延展,从设计师转变为社会学者?放眼国际,景观设计有两个对标案例:1.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最近一直在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2.美国宾大原景观系主任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他常年做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您对此有什么想法?
刘悦来: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对人民切实有用的事情,为人民服务。作为景观设计师,关注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并以设计之力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点滴的细微改变,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永恒不变的追求。
俞昌斌:老杨,您如何看待设计学与社会学的角色转换?
杨晓青:给了设计师更多的空间,加入一些社会性的思考对于景观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正面面对市场转变,融入多学科的思维。
俞昌斌:对此话题我深有感慨,2016年我做乡村研究时也是扎根于乡村,在小空间去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后来我出版几本书,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在不断地实践、试错、碰壁过程中,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循环往复,持续提升。我希望能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微薄之力,让乡村民众共同富裕,所以我写了两本书《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体验设计重塑绿水青山》,也是理论联合实践的产物。
设计的声音
俞昌斌:最后,关于1.自然界的声音、2.使用者的声音、3.反对者的声音,请两位老师谈谈您的看法。
刘悦来:自然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声,只是很多时候被人们所忽略。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我们需要敏锐地接受来自自然界的声音。使用者的声音其实包括了反对者的声音,我们在设计中会接收来自于使用者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欣赏、有鼓励、有不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理性、辩证地看待这些声音,分析各方意见的价值,倾听各方声音。
杨晓青:我们可以想办法听到更多的声音,当今科技的发展延展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一些技术手段从而了解、倾听更多关于设计的声音。
03
总结
同济景观学系的光荣与梦想,需要一代代年轻人去发扬和创新。
--俞昌斌
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好的景观?能够增强人民主体性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能够提升人民主体性的景观就是好景观。
--刘悦来
关心社区,关心人。
--杨晓青
END
随后,在刘悦来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了解了更多有关创智农园的信息,也在参观中切实感受到创智农园为周边居民带来的便利。这个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通过满足价值实现的活动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连接,协调解决了各方矛盾,使人们对空间产生情感。
让更多的居民开始关注到身边的环境,开始有意愿、有能力、有规则地参与到公众事务中,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共建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这个充满温度的社区花园,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细腻柔情。
访谈嘉宾
刘悦来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
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代表作品▽
创智农园
俞昌斌
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景观师
景观教育家与作家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会员(No. 776049, International ASLA)
代表作品
▽
南京溧水郭兴村无想自然学校
杨晓青
⼤观景观⼯作室主持设计师
聚隆设计易园⼤观(egda)设计总监
代表作品
▽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
上海市实验学校树桌花园
上海宝山滨江一期
未来
我们还将陆续邀请业内优秀设计师共同探讨设计哲学,
敬请关注!
特别鸣谢
联合发起人
(排名不分前后)
刘悦来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俞昌斌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景观师
杨晓青大观景观主持设计师
摄制团队
出品/易亚源境
编导/俞昌斌
摄影/孟昭君、胡蕾、赵悦、符圣凯
后期剪辑/符圣凯
资料统筹/四叶草堂、大观景观、赵悦、胡蕾、符圣凯
视觉设计/符圣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