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人
首页
资讯
景观干货
招聘
景观案例
园匠杯
网址导航

金茂赵海军:留得住传统,融得入现代

在你最好的时候却是最需要去改变的

编者注 :园景人最新访谈专栏 《 我是设计师 》,走进设计师,聆听他们的心声!




赵海军

金茂华北景观总工

赵海军形容自己是一个勇于迎接挑战,并不害怕变革的人。

从大学起,他就热爱设计。大学毕业后,赵海军入职某本地设计院,踏踏实实地做了几年方案。

从设计师转换为项目管理者,他曾有些许忐忑。

后面入职之后,觉得设计的活儿非但没丢,这么多年来,画图的能力不一定提高,但对于设计的理解、对整体方案的把控反倒是提高了。

2010年左右,赵海军入职金茂。

公园绿地项目看似可以天马行空

但套路相对固定

地产类项目的变化多样
挑战更多,也更有趣


我本科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在大家的印象中,北林的教育体系更偏向于传统。


1998年,我入学。那时还没有像现在流行各式国际化的风格,我们更多地是踏踏实实地练基本功,建立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解。


北林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常常上着专业课,突然发现授课老师就是教材的编撰者。不少专业课的老师都在业内赫赫有名,但却都非常谦和。大学四年能和这样的学术大师们在一块儿,接受教育和指导,这段经历让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


图片

▲大学毕业时,身着学士服


大学时,我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专业设计课,对设计着迷。毕业后,我也顺利加入一家本地设计院。在设计院的四年,使我的设计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此期间,我参与的项目包括公园、广场的设计,以及绿地的设计改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首都环线的绿化提升项目,对于地产项目涉猎不多。但为数不多的经历却让我对地产类项目心生向往。


公园绿地项目看似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挥洒创意,但套路相对固定,如主要由休闲空间构成,有较为类似的道路规划体系,实际景观的细致程度、投入的预算以及后期施工落地的效果,在那个时代相比地产类项目还是有一定差距。


地产类项目落地周期较短,与原方案更契合,根据不同的硬质条件、产品定位,方案的变化也更多样。挑战更多,但更有趣。


产品标准化不能一概而论

回顾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

它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而是顺应行业发展周期的产物


早在做设计师时,我就看过不少万科的项目,其中天津的水晶城项目让我印象深刻。那时觉得万科的理念,以及对景观的理解都非常吸引我。恰逢当时阅读了王石总撰写的《让灵魂跟上脚步》,被王总的人格魅力和企业文化打动,后来也如愿加入了万科。


入职万科后,建筑无限生活的企业文化,对我影响很大。很多人提及万科,就会想到万科的产品标准化。对于标准化,很容易被认为是不走心,快速复制、产出的工具。而对于万科而言,标准化是一套成熟的管理规范,是结果导向的高标准要求。我曾遇到过好几次,项目交付后业主反馈不错,但因为未能达到内部质量标准,进行整改的事情。这也是万科教给我的,有一套自己的产品标准,不去糊弄。


图片

▲前往欧洲考察学习


纵观从2000年初到现在的房企发展,行业内的标准化经历了好几个不同的时期。


最早许多企业在地产黄金时代大规模扩张时,面临快速建设的需求,从而催生了标准化的产品模式。在那时,标准化的优势在于加快效率的同时,一定程度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但随着大量标准化产品的均质与统一,继而催生了人们对于个性化追求的渴望。有一部分客户讨厌千篇一律地复制,开始寻求个性化定制。这个阶段,各个企业都开始追求产品特色,开始提倡个性美,对于标准化的关注度下降。


再后来,随着房地产的整体竞争越发激烈,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复制,这时不仅仅是为了赶工期、或是维持成本,而是以又快又好作为企业的竞争力。行业进入高周转阶段,标准化又被重提。


目前行业进入黑铁时代发展速度放缓,大家又重新把精力集中在产品本身,开始打磨产品、将产品作为第一竞争力,对于标准化的要求演变成对产品精益求精、企业基因传承的工具。


所以,对于产品标准化不能一概而论,回顾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它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是顺应行业发展周期的产物。


整个团队都在咬牙坚持

相信我们能够留得住传统
也融得入现代


2010年左右,我入职金茂,初衷是拓宽职业赛道。在同年早些时候,金茂在广渠路拿到了在当年号称地王的地块,志在打造金茂地产第一个高端住宅项目。


和第一次离职时的忐忑不同,这次的选择几乎可以说是理性思考后的冷静决策。一方面,我看好高端住宅的细分市场,认为其必定会更加重视景观板块的投入与配置;另一方面,在此前的工作中我负责的多为改善型住宅为主的中端住宅项目,高端住宅地块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而我更喜欢挑战。


金茂的第一个项目命名为金茂府。也是从那时开始,府系成为金茂高端项目的代表。从广州到北京,再到上海、青岛、杭州现阶段,全国已有四十多处金茂府系项目。


图片

▲金茂府项目,项目现场


最初,面对这样一块身价不菲、万众瞩目的地王,我们也思考了非常多的定位,经过反复的研究,最终,我们确定了两个项目核心词:大气精致,也为我们金茂府今后的产品理清了方向。


之后的金茂府系列,也一直延续大气与精致的设计语言。大气代表着项目不仅高端,更要有仪式感;而精致则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希望项目能武装到细节,让客户体会到项目的价值。


广渠金茂府大获成功,很长一段时间,金茂府都是国内高端住宅的代名词。但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成了一个难题。


北京(鎏庄)金茂府是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府系产品,承载了打造最高端金茂府的使命。那是在2015年左右,距离第一座金茂府诞生已经有5年的时间。


市场在飞速发展,而我们的产品又该如何转型,才能迎合更加年轻客群的需求?


而一直以中式传统、端庄大气为特色的府系产品,又该如何与现代风格相融合?


最终,我们提出了国际东方的概念。比起新中式,我们坚持了传统的东方内核,加以更为简洁的现代表现手法。


图片

▲北京(鎏庄)金茂府


北京金茂府景观示范区在冬季开放,那可以算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冬季的植物凋零,景观示范区完工后并未达到理想预期,让整个团队都倍感压力,甚至一度怀疑景观风格转型是否失败。


但整个团队都还是全力以赴,提升细节,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留得住传统,也融得入现代。虽然天气寒冷萧瑟,但是团队的热情和信心火热。


来年开春后,示范区就爆了。万物生长,郁郁葱葱,完全达到团队的预期效果。这个项目在金茂内部也获得最美示范区一等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完成了一次产品的迭代升级。


图片

▲颐和金茂府,进一步体现国际东方的概念导向


保守意味着不出错,挑战则需要承担风险。在取得一定成功时,改变是最难的。但我认为,在你最好的时候却是最需要去改变的、否则只会一路下坡。


中式传统园林中

对环境的思考

对空间的塑造以及对意境的表达
是远远超过西方的


在万科时,我们一直致力于年轻客户需求的研究。很荣幸来到金茂后,这一研究方向得以延续。


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在随着市场的变化,向年轻化的趋势发展。现在购买金茂府的业主,平均年龄在35岁。而这群80后、甚至90后出生的人,对于住宅和景观的需求,和他们的父辈大不相同。


图片

▲工作日常,参与司内景观学习营


我们将年轻客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负担起高端住宅的年轻客群,他们有经济实力,但对于高端住宅的审美趋近年轻化;另一类普通人群,或许代表的就是大众需求。


这一类人群或许不需要很大的使用面积,但需要空间复合且房型合理,家中有能跟得上潮流的配套设施。


就室外场所而言,他们需要有丰富的配套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比如:喝咖啡的地方、运动健身的地方,甚至是迷你K歌房、soho办公区、24小时便利店等;


现在很多人有养宠物的习惯,宠物乐园在未来或许会成为必须,比如宠物的粪便收集处、猫猫狗狗活动的场所,或是趣味性的互动场所;


除此之外,对于多孩家庭,提供分龄活动场地,并且为带孩子的家长安排合适设施;


图片

▲工作日常,考察儿童活动场地 于青岛


疫情后大家不能出去,更多时间会在本小区待着,针对疫情设计较为独立的场所,一定程度上保证休憩与安全


我们尝试针对这一类人群,打造一个以青年社区为主题的改善性住房项目。如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幻匣金茂北京国际社区中心共享空间就是一次针对当下新兴需求的尝试。


图片

▲幻匣金茂北京国际社区中心共享空间实景


不同于传统商业空间,幻匣融合了餐饮、学习、娱乐、健身、儿童活动等多元化共享流动空间。深度研判当代都市青年生活方式,致力于为业主呈现美好缤纷的生活方式,构建共享青年国际社区。


这些都是我们景观从业者需要反复审视的新需求。只有不断迭代,与时俱进地打造产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许多人都说,景观是建筑的延伸,我个人并不是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景观是建筑最好的互补。没有景观的建筑是没有温度的。景观带来温度,提供仪式感,不仅仅是一草一木那么简单。


景观与建筑,一柔一刚,一阴一阳。中国人讲究好的风水,建筑就像山,景观像水,柔和地包裹着建筑。


在上学那会儿,我们多数时间都在钻研中式古典园林。但随着工作了几年,我更多的兴趣是如何将中式传统园林的精髓,融入现代风格,与当代发展融合。


图片

▲闲暇时光,感受中国古典文化


有一个词叫东魂西技,我们景观的灵魂是中式的,外在的表达可以是现代的,既传承了古典文化,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这样的融合和碰撞是迷人的。


图片

▲佑安府项目 中式味道与西式技法融合


中式传统园林中,对环境的思考、对空间的塑造以及对意境的表达,是远远超过西方的。但不代表说仿古就是中国传统的延续。我觉得真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单一的复制,而是要与时俱进地迭代。只有灵魂的延续,才是生命力的表现。


成为甲方后

我非但没觉得自己荒废了设计

反而是把之前对于设计平面化的理解
变得丰满而立体


从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到今年整整20个年头。除了最初几年的乙方经验,后面近十六年我都在甲方赛道耕耘。如果说在大学里学习理念、做快题设计是构建基础的知识体系;那么在设计院工作,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让我建立对项目落地的基本认知,熟悉整个项目流程。


离开设计院前,我曾非常忐忑。现在回头去看当初的决定,不由觉得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


成为甲方后,我非但没觉得自己荒废了设计,反而是把之前对于设计平面化的理解变得丰满而立体。专业理想不仅没丢,对于设计的理解、整体项目把控的能力反而提高了。


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甲方和乙方天然具有不同的思考模式。我做乙方时,可以对方案全情投入,却对落地后的空间属性缺少感知;做甲方时,我会更多地思考落地、成本及周期,以及后期是否能满足营销的需求、是否符合公司对于产品的定位。


图片

▲工作日常,条线会方案讨论


很多时候甲乙方的矛盾,来自于对彼此的不理解。但甲乙方本不该成为对立面,我们其实是奔着同一个目标去的。我不支持硬性的管理,有时候人性化的沟通更有效率,也更能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因为体会过因信息不对等造成的不断修改,和甲方各个部门、不同渠道的纷繁诉求,我都会先进行整理、归纳、合并,争取做到需求信息输出真实有效。和我对接的设计院,大多不需要面临反复修改,因为诉求准确,所以能够高效完成,一次性把事情做对。这也节省了我们双方的时间。


除了甲乙方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我主要考虑的是住在小区里的业主的需求。地产景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日常的小区景观不是在做艺术品,不可能脱离应用场景天马行空。

图片

▲2016年,项目现场 于郑州


业主需要一处舒适、安全、惬意、怡人的环境,这是项目的底层诉求。我是设计出身,不会不考虑乙方的设计追求,客户需求是底线,这一点会在早期沟通清楚。


只有明确了诉求,我和设计师才能高度统一思想,才能不产生矛盾。就像带着镣铐跳舞一样,设计师完全可以在客户需求这个底线逻辑内肆意发挥自己的设计才能。


0
分享
0条评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产品
服务
网站栏目
咨询反馈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园景人】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