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攀
在学校里
我属于埋头钻研专业的那类学生
所以我更希望能通过从事甲方的工作
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
我本科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西建大是建筑老八校,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也较侧重建筑相关的基础课程。
回溯整个本科生涯,因为喜欢画画而选择了感兴趣的专业,过去的手绘功底也在专业设计课上帮了我的忙。我的专业成绩还算是不错的。
▲大学期间,于西安
除此之外,与许多注重理论的专业相比,景观环艺则更多考量思维模式与动手能力。大学期间,老师会鼓励我们多参与专业竞赛,我也不例外。虽然不能说是获得了多么傲人的成绩,但竞赛的过程却是对专业知识的一次自我整合,极大地促进了对专业的系统理解。备赛期间大量学习、翻阅优秀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眼界。
▲大学期间,调研课程参观鸟巢,于北京
2010年,我大学毕业。因为迫切地想要参与实践,并没有选择考研,而是加入了就业大潮。但那时,整个就业市场还处于经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大家都面临就业难的压力。
我其实一直都对设计充满兴趣,之所以选择了甲方,是希望能够从多个维度锤炼自己的能力。在学校里,我属于埋头专业的那类学生,并不属于外向活跃的类型,但我却希望能通过从事甲方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
在入职中海前,我们就听学长们说过,中海是非常有实力的央企,也是非常好的平台。在艰难面试的毕业季,我有幸触到中海抛来的橄榄枝,便毫不犹豫地以海之子的身份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在中海的十二年间
我的工作轨迹经常面临变动
这对于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来说
是非常宝贵的磨炼经历
与一些企业不同的是,中海内部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集团、区域和地区公司。区域按照地域划分为华南、华东、华北等,一个区域会涉及好多个省份;而地区公司也可能不只开发一个城市。
最初入职中海,我加入的是华南区域公司。区域公司本身是管理平台,不仅给我提供了平台高度和管理视野,也培养了我后来的职业化习惯。但刚毕业的我,内心似乎更迫切地希望能够去到下面的地区公司,实际操作与把控项目,去感受来自一线的炮火。
2011年年中,我被短暂派遣至长沙公司。这样的工作调动在中海是比较常见的,公司注重对海之子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去不同的城市和平台学习磨练。在中海的十二年间,我的工作轨迹也面临数次变动。这对于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磨炼经历。
除了长沙公司,在工作的最初几年,我还曾在中海宏洋常州公司工作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两段经历较为类似,也均让我记忆犹新。在新成立的地区公司工作,不仅给我带来技术层面的提升,更多的是抗压能力的增长。以至于后面的工作生涯再遇到什么事情,我都觉得不是事儿,没有什么能和那时的压力相比。
▲工作日常,于常州
因为毕业不久,很多工作都在边学边做。每一次加入新的地区公司,感觉像是加入一个新的创业团队。其实不再是单纯的工作或做技术,我们属于先遣团,背负着公司在当地树立品牌的使命,不仅仅是管理项目及落地。这番开疆扩土的经历,无疑最为锻炼人的意志和心性。
在长沙公司时,因地区公司刚成立不久,人员招募无法协调,我曾被短暂委派负责室内设计内容。我内心虽不甚情愿,但也满口答应下来。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心里总憋着一股想证明自己的劲儿,加上身为中海人的使命感。哪怕并非自己擅长和倾向的工作内容,但为了证明自己,也会铆足了劲儿去做到最好。
那段时间的工作压力巨大,但却促进了团队间深厚的革命友谊,遇到问题大家一起面对、一起解决。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并肩作战的各位同事、领导对于我来说,更像是战友或家人。也正是这种共患难的感情撑起了那一段艰难的时光。
过去我一直坚持做好项目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
但将我放在人才济济的景观行业中
我所谓的优秀和坚持根本不值得一提
直到现在,依旧会有不熟悉的同行或工作伙伴评价我不像央企员工,我想这样的感受仅仅因为我的外表和做事的方式。因为在我的内心,从毕业起就一直在中海,无论喜悦、自豪、不解、委屈,我对公司始终有着深厚的情感。
过去我性格其实更偏内向,做事耿直甚至有些固执,也曾因此在管理项目过程中遭到非议。在2014年,我被调动至广州公司,负责广钢新城的中海花湾壹号项目。项目用地曾是广州钢铁集团的生产基地,花湾壹号项目是首批出让的地块之一,本项目的启动展开了整个广钢新城的更新序幕。
▲中海花湾壹号项目展示区,施工现场
在那时,公司的主流产品还是以新古典风格为主。我们在示范区尝试了更加现代开放的景观展示形式,在项目过程中,我对于风格的创新尝试,品质的高度坚持,以及固执的沟通方式,致使在当时的环境下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项目落地后,我受到了两极的评价,一边是赞誉,觉得我们有想法、有标准、敢坚持;另一边则是对项目不以为然,反而有一些针对我个人的言论和评价。那时的我一心为了做好项目,在沟通方式上可能过于直接,也因此引发了一些矛盾。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都看得出来我只想把项目做好,没有任何私心。
因为这些评价,我也曾产生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对公司的质疑。我在极度的内心动荡中,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时光。但最终让我释然且走出来的,还是来自于认可我的共事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让我更加清晰地认同了自我的价值。
而正因为负面的评价,也让我开始自省与思考。当你尝试摒弃外界的喧嚣后,反而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
在花湾壹号示范区,我们打造的开放式广场吸引了不少来自周边老旧小区的居民。这个小广场一下子从一个住宅的开放场地,升级成为城市的公共广场。
▲中海花湾壹号项目实景
这也让我开始跳出公司的评判体系,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思考:设计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当我看到周围的居民自发地前往这里交流、休憩,为广场带来活力。我深刻地感受到,景观设计应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人的生活。美好的景观应该为人们带来幸福感。
也是从那个时刻起,我有了一种从低谷爬升而至的顿悟。我不再将自己困于一片小天地中,不再困于别人的言论中。过去我一直坚持想做好的项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优秀。但将我放在人才济济的景观行业里,我所谓的优秀和坚持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不断反问自己:你能给行业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为推动行业发展做出哪怕一点微弱的贡献,你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吗?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开始逐渐强迫自己做出改变。
原本并不善交际,后来会主动与同行交流,向优秀的榜样学习。我也会把自己的思考与经验进行分享。
▲工作日常,内部景观分享
还会经常申请外出考察项目,为了充分利用每一次的考察机会,我曾要求自己每看完一个项目,回来就要把它的草图用纸笔勾勒出来,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原点,发现其优点和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我的记忆。
通过这样不断地模拟和思考,我将优秀项目的空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借此逐步搭建了自己的设计价值观体系框架。
过去我们伴随着行业浪潮水涨船高
许多人把红利当做能力
但大浪淘沙的背后
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是核心竞争力
2017年,我再次调回华南区域公司。而此时恰逢中海产品力提升之时,有了前几年的积累,我又回到区域这个平台上去思考更系统的问题。在区域期间,我参与了华南区域的数十个项目设计,也全程见证了中海产品力的大幅跃升。
其间,我也得以持续保持对行业的观察,持续地思考和总结,个人价值体系逐渐成熟,思想上获得了巨大的洗礼。
两年之后的2019年底,历经区域的再次沉淀和磨砺,我重回广州公司。作为公司景观专业负责人,开始着手和团队一起构建自己的景观体系,打造我们的景观标杆项目。彼时广州公司仍是产品变革之初,困难重重,但我们信心满满。我记得自己曾定下这样的目标:如果有一天别人来广州参观景观项目,能不能首先来看我们的项目呢?
此时广钢新城已经开发五年,新入的学仕里项目,因考虑销售提升,需对花湾壹号旧广场进行改造,通过改造进一步激发场地活力。我们在设计中植入了蜜蜂IP,以地景式手法,打造了一个蜂巢乐园,成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地标和儿童的欢乐之地。
▲中海学仕里项目,施工现场
借由这次改造提升,又一次激活了几年前我内心曾有过的疑问。我不禁再一次思考起设计背后的社会意义。
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到底要给使用者带去什么?
借此,我提出了秉承人居初心,共创美好生活这一理念,后面成为部门设计价值观。我们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让使用者回归幸福美好的生活。
当确定这一目标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景观与人的关系。我坚定地认为景观始终是景观,我们最终是要传递人跟自然的情感关系。
▲中海学仕里项目,蜂巢广场实景
而景观之所以是景观,终极在于对自然的充分尊重和情感共鸣,无论自然情感、生活情感或是人文情感。与其说是打造空间,不如说是对生活故事的娓娓道来。
设计创新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复杂和变异,应该是在看似平凡的空间里,以创意及深度洞察力,通过对具有画面感或故事感的场景重塑,打动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创造非凡的感受。
▲中海荔府项目实景
最终,所有的评判都会回归专业之外,是否便利、是否安全、是否舒适、是否感动、是否沉浸、是否乐于生活其中、是否内心充满希望。
当我梳理好这一底层思考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样,地产人居产品也有其独特的底层逻辑,我们挖掘出精工和场景两个关键词,分别对应制造和创造、工艺和思想,成为我们所有项目的基本支撑和灵魂。从左岸澜庭、到荔府、观澜府、观雲府,我和团队同事一起,始终保持我们节奏和方式,稳步前行。
▲工作日常,中海左岸澜庭项目方案共创会
过去我们伴随着行业浪潮水涨船高,许多人把红利当作能力。近两年的地产寒冬实为黑铁时代的序幕,也恰是一波大浪淘沙。大家都在思考,行业冷冻期之下,我们如何立足?到底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
我想,必定是坚持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需要专业的底层思考来护航。很多人或以绿量论景观,或以价值点论景观,或追随于变异的形式,或沉迷于美好的图面,但却忘记回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情感、人的心境忘记体会场景带来的美妙感受。或者,也忘了人居景观的开发属性、产品属性,乃至背后的商业原则。在日常工作中,也常遇到设计师机械兼容意见,却越来越远的驶离设计初衷。
▲中海左岸澜庭项目实景
回顾之前的职业生涯,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够在中海这样的平台发挥自己所长。我依旧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深怀使命感。
刚入行时,我也曾有过自命不凡的时光。我曾经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因此遭受非议。现在回想起来,我也不曾后悔当时的做法,如果能够重来,我会适度缓和自己的方式。
随着你见了更多优秀的人,经历更多复杂的事,虽成长愈加成熟,自我感觉却愈加渺小,大概这就是敬畏之心吧。
▲中海观澜府项目实景
对于初入行的年轻设计师,我有两点忠告:一是具备包容开放的思想;二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在这个行业内,我们要面对的东西非常多元,小到一个庭院设计,大到国土生态,包容的思维能让你走得更广阔更从容。而正确的价值观,则决定你是否能走得更持久。或许有的时候我们因事所迫,无法去做对一件事,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什么对的,以及如何做对。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所谓内卷成为常态,坚持底层的设计思考,保持柔和不争的心态,或许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