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人
首页
资讯
景观干货
招聘
景观案例
园匠杯
网址导航

未来景观的逆袭 !

未来景观必将依托于文化、从文化中衍生

 未来景观必将依托于文化、从文化中衍生,将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既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质。如何处理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图片

△西安复地大华 / 贝尔高林国际
摄影:邱日培摄影

01.
历史文化传承载体

1.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

3.在要素高度复合的老城市,如何让这些埋藏在层叠之中历史的信息承载当代生活,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空间载体,成为焕发新活力的源泉,我们提出塑造彰显文脉的城市空间、和与文脉共生的功新功能。

4.用保护传承的方法,实现空间和功能的提升,成为承载国际交往和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图片

△苏州招商金融小镇 / 易亚源境
摄影:Chill Shine丘文三映

02.
文化传承在商业街区中的体现


1.艺术产业入驻特色街区,提供多元化、有品质的艺术体验消费场景,着力强化旅游体验,带动更多商业业态入驻街区,强化文旅产业的集聚。通过文旅商融合,让街区的商业价值和旅游价值得到深度呈现。

2.传统人文和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的产业火花,丰富了特色街区的内涵,也给特色街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3.“传承”是一场夙昔与今朝风生水起的切磋,是对文化的追溯与继承,文化融入设计,设计致敬自然,保证最好的景观角度和享受自然,让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都有所交流。


4.建筑外观优化设计中采用当地原生物料,墙面运用糙面的肌理漆处理,整体装饰注重手工工艺,突出人性化以及个性化的理念,这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图片

△重庆市万州区吉祥街城市更新 / 纬图设计机构
摄影:三棱镜

03.
历史文化保护如何延续


1.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坚持系统思维。


2.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绝不能一叶障目,否则只会割断历史文脉,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


3.与此同时,怎样在“修旧如旧”与方便居民生活之间实现平衡?怎样防止发展利用沦为过度商业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城市治理者系统考量,否则就会顾此失彼、相互掣肘。


4.只有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保护、利用、传承,才能氤氲古韵、妙开新篇,让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交相辉映。

图片

△泉州万科里 / 竖梁社
项目摄影:吴嗣銘、钟冠球

04.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1.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强化责任意识。


2.城市空间、土地资源有限,企业、市民等利益主体的需求多元,导致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改造发展的问题不可回避,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3.平遥古城、徽州古城、北京坊、三七巷等例子告诉人们,呵护好历史遗存,发展文化旅游、搞好城市规划照样能助力城市快步发展。


4.对于城市治理者来说,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责任。


5.只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就能找到老城旧城与新区新城、历史街区与城市环境、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建成遗产与非遗文化协调共生的路子。


6.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才能托起历史保护与未来创新的共治共兴。

图片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 / metrostudio迈丘设计
摄影:HOLI河狸景观摄影

05.
如何平衡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街区遗产保护的关系?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历史街区空间的活力复兴与现代重塑?


1.优化城市界面步行体验,是历史街区更新的重点,需兼顾周边社区、学校和历史街区文化展示等多重需求。设计拓宽原有1.5m人行道至3m,结合不同城市功能界面采用相应的设计策略,营造舒适的步行体验,增强空间归属感。


2.生态农耕、和谐共存,传承文脉、遇见未来,时光浮影在景墙中开启一条贯穿着传统聚落人文与历史脉络的探访路径,吸引你俯身一探究竟。


3.“历史文化景观记忆”这一概念主要是从“人”的观察视角、以“步行”的行为尺度、以及“景观记忆”的线索,建立起一个包含环境与情感、现在与过去、物质与非物质等元素的立体交互式的有机框架。


4.文化景观记忆包括人文的历史变迁而使场地形成的独特的印记,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的自然演替带来的记忆。


5.景观营造的记忆则是景观空间从形成之初到现今的整体演进,相比于单个建筑,景观中的植物和水体等本身就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因素,因而更能体现场地的景观记忆。


图片

△PARK by Balabala 佛山岭南天地空间 / DUTS杜兹设计
摄影:覃昭量

06.
文化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 


1.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设计手法为框景、障景、抑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再运用现代景观元素,营造出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


2.中国古典园林常采用到的色彩为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结合景观材料还常常使用到木原色等,这些色彩共同来营造景观的表情,形成崇高、喜庆、祥和、宁静、内敛的景观空间,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即所谓“国色”


3.中国红、琉璃黄一般用于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等景观建筑上,突显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主要用于地面铺装、景墙贴面、景观建筑、座椅等小品上,来突显景观宁静、典雅的氛围。


4.水墨黑常用于铺装、小品、廊架、亭等,营造沉稳、内敛的空间氛围;


5.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的选择,以绿色为主,点缀一些开花植物,为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做好铺垫。


6.玉脂白主要用于景墙饰面、雕塑、地面散置石等,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景观氛围。


7.木原色是体现自然的色彩,与灰色、白色等搭配通常用铺装、临水栏杆、小品构架等,沿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


8.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很多种类,有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长寿龟、貔貅、蝙蝠、仙鹤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周易及风水理论;有民族特色图案:剪纸、龙凤祥纹(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结、刺绣等;有吉祥文字福、禄、寿、喜等;


9.还有传统的宝相植物: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松柏、石榴等。现代设计中常把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抽象或简化来作为设计元素,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图片

△万安桥改造 / 深圳华汇设计X⁺ STUDIO
摄影:吴清山

07.

乡村历史文脉保护

   

1.乡村积淀了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的变迁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浓郁的乡风民俗,加之丰富多彩的传统建筑、历史街巷、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共同构成融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历史特色、人文特色等于一体的乡村历史文化,代代传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文脉的“根和魂”是乡愁。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恩念念不忘的情怀,是对往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留恋,是对淳朴民风乡规的追忆,是传承乡村文化的血脉。


3.乡愁赖以生发和寄托在古老村庄、历史街巷、传统民居、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之中。


4.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对文脉深厚的乡村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认知,特别是缺乏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理解,在乡村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中,盲目追风赶潮、贪大求洋,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砍树、推山、填塘,在农村建宽马路、大广场,使独特的村居风貌、文化景观和传统的风土人情、田园风光等逐渐丧失。当乡愁寄托的载体不复存在,乡愁就会失去源头而渐渐淡化。因此,在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必须守住乡村历史文脉、锁住乡愁。


图片

△田岗知行村 – 乡村会客厅 / 袈蓝建筑
摄影:直译建筑摄影

08.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加大历史文脉的保护力度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助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既包括乡村经济的振兴,也包括乡村文化与文明的振兴。


1.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解决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建设用地低效化、生态状态退化等问题,使广大乡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乡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


2.通过对农用地整理,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做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又使农田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通过对建设用地整治,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又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空间,还要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创造条件;


4.通过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再现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展示自然之美、特色之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图片

△浦阳江生态廊道 / 土人设计

09.

 采用创新模式践行历史建筑文脉保护


1.模式创新:坚持“保老城、建新城” 创新:坚持“保老城、建新城”,保护旧城、另辟新区是有利于文脉传承的城市总体发展模式,也是历史性城市发展中协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2.方法创新:坚持小尺度“整容”、大尺度“创造”方法创新:坚持小尺度“整容”、大尺度“创造”对于历史建筑文脉保护,始终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似曾相识”的理念,对历史建筑进行“美容”而非“整容”,历史建筑保留传统特色风貌。


3.引入“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对各个历史时期尚未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均坚持应保尽保,让古代、近代、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4.对于大尺度更新的文脉,按照城市设计理念,进行内外兼修:坚持形式、功能、审美相统一,坚持形式、功能、审美相统。


5.注重文脉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同步更新,促进城市复兴,调整出大量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一方面保留大量传统建筑元素,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原住民生活设施,增加市民休闲娱乐空间,强化了城市生活美学精神,使其相得益彰。


图片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若本建筑工作室
摄影:姚力

 

10.

引导建筑文脉可持续发展


1.城市文脉延续方面处理好城市更新与文脉延续的土地利用、经济复苏及可持续等问题。     


2.将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相融合,通过道路有机更新、河道有机更新带动周边建筑有机更新,由点及面、以面连片,通过对某些土地性质采用弹性原则,以适应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土地性质变更的可能性,盘活周边宝贵的土地资源,提升公共设施及功能,使文脉“活”化保护,营造城市文脉的新老融合。


3.经营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主体的经济发展形态,通过旅游开发、振兴地方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保障历史文脉保护持续发展的资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图片

△长嘉汇二期弹子石老街 / LWK + PARTNERS

历史文脉既是物质的、有形的,又是精神的、无形的,但它始终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和内核。


对乡村历史文脉应实行原真性保护,保证其整体格局、个体形态及生态环境等不受侵害和破坏,并对自然老化和退化的部分进行保护性修复。


文化景观依托于自然景观,与地区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地形、地貌、气候、温湿、动植物等自然条件,形成了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国土景观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自然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土地开发历史的国家而言,国土景观更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活动所塑造的。

1
分享
0条评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产品
服务
网站栏目
咨询反馈
close
社交账号登录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园景人】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