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Latz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彼得·菈兹(Peter Latz) 同时也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建筑师,他设计的作品往往带着生态主义思想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彼得·拉茨(Peter Latz)©nladesignvisual
彼得·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场地,他的设计是生态的,追求技术、艺术、建筑和景观的紧密联系,同时寻求场地、空间的塑造,将艺术语言完美融合其中。
“自然环境为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这要比永远陷入到必须满足的功能标准而最终毫无结果具有更大价值。”
——Peter Latz
他认为田园牧歌式的理想自然并不是正真的自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同样具备价值,彼得·拉茨的代表作,港岛煤矿码头遗址的改造再生以及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改造,将废弃之地建造成美丽之地,体现了其“与劣地共舞”的出发点。
1939年,彼得·拉茨出生于德国中西部城市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其父海恩里希·拉茨(Heinrich Latz)是德国重建时期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其父的熏陶下,彼得·拉茨十五岁时就曾协助他的父亲打造了一座房屋。
拉茨成长的时期正是二战结束以后,硝烟散去,城市与人们仍然生活在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与创伤之中,拥有土地能够自给自足成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
·二战后的德国 ©The New York Times、Business Insider
这样的环境也一度影响到了拉茨,成为一个农夫是他最初的愿望。有一段时间拉茨在祖母家的果园种植劳作,这段经历不仅仅为他提供了完成学业的资金,同时也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
由于这样的经历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拉茨在其后的设计作品中往往非常关注环境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问题。
自然环境成就最大价值
The valu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1964年彼得·拉茨从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建筑系毕业,接着他就在RWTH Aachen进行了4年的城市规划研究生研究。
在1968年彼得·拉茨与其妻子安娜丽斯·拉兹(Anneliese Latz)合作创立了Latz+Partners工作室,也开始了他蓬勃发展的职业生涯。
·Latz+Partners logo及彼得·拉茨工作中 ©Latz+Partners、BR
当然本着职业教育两不误的原则,同一年拉茨开始了他的学术教育生涯,在马斯特里赫特的建筑学院担任讲师。
1976年,马尔堡大学改造
德国,黑森州
马尔堡大学改造是1976年Peter Latz和Anneliese(1990年改为:Latz+Partners)工作室接受的委托项目。
他们做的配套景观空间与基础设施,以连续性为基础成为了可扩展的建筑结构,同时积极的渗透到室内区域。
·Anneliese Latz绘制的马尔堡大学平面图 ©Syntax of Landscape
·马尔堡大学平面图及屋顶花园 ©Syntax of Landscape
尽管马尔堡大学后期几十年里也进行过多次的改造,但拉茨当初的基础已然保留了下来,如今的校园精确规划的树篱结构清晰可见。这些植物形成了宜人的比例,同时也突出了中央空间的气势。
在马尔堡大学改造项目的设计中,彼得·拉茨对于土地的务实与理性已经初见端倪。
“我认为每个项目必须具有永恒的品质,但现在有些项目没有显示这些品质是因为投资条件,因为人们意识到30年后建筑结构将老化得很厉害,必须拆除。无论如何,我们都有可能将永恒的景观元素融入其中,即作为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基本结构。”
——Peter Latz
他当时在材料的运用上就已经非常细致,同时对环保生态方面也非常重视,如对于碎石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等,很多项目都十分注重技术、艺术、生态与文化价值的结合。
1988年,乌尔姆科学城大学西区
德国,乌尔姆
建筑师Otto Steidle&Partner与Latz+Partner在1988年合作学术之城乌尔姆(Ulm Science City)项目。整个项目由于扩建部分构架灵活,同时景观条件与基础设施完善,对自然的保护成为了该项目的关键。
·乌尔姆科学城大学西区平面图 ©Syntax of Landscape
·乌尔姆科学城大学西区 ©Syntax of Landscape
彼得·拉茨利用绿化屋顶、蓄水池、生态补偿区、池塘和沼泽池等形成雨水系统,与一系列用石灰石、红砖等生态材料的构筑物结合成了景观生态走廊,确保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老化的天然石材也肯定会比老化的混凝土更好。”
——Peter Latz
·乌尔姆科学城大学西区 ©Syntax of Landscape
在这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长数百米的雨水渠,沿着建筑向南延伸,所有的雨水被收集,并可以长期保证在小池塘中等待被再利用。
·Anneliese和Peter Latz在Ampertshausen的私人花园 ©Syntax of Landscape
对于材料的可持续性研究一直伴随着拉茨,他乐于在那些看似废弃的事物中找寻它们价值所在,而这种发掘事物潜力的能力,为其后在后工业景观中的出色表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ad Places的完美逆袭
Bad Places' counterattack
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已经开始逐步从工业化转型向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转型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量钢铁厂、矿山、煤矿、码头、仓库纷纷关闭,留下大量的重型设备与厂房、堆场及被污染的土地与水体。
这些废弃、荒芜的场地如何再次获得生机,成为了彼得·拉茨研究的重点。
“所有一切我不愿意让我的小孙子去玩耍的地方,就是糟糕的场地(Bad Places)。当然这些也可以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地方。”
——Peter Latz
这些“糟糕的场地(Bad Places)”往往也是文明进程中的遗留,同时也意味着它潜在的趣味与新奇之处。
1992-2002年,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杜伊斯堡
彼得·拉茨在1992-2002年完成的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项目,正是其对“糟糕的场地”一次成功的改造。
杜伊斯堡-迈德里希废弃的钢铁厂演变成了180公顷的绿地公园。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分析图及规划平面图 ©Syntax of Landscape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Christa Panick、landschaftspark.de、Latz + Partner
游人有机会以独特的方式了解生铁的生产过程,5号高炉、发电厂、铸造厂等不同的废弃工业遗址,在拉茨的手下焕发出生机。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Michael Latz、Latz + Partner、Facebook、landschaftspark.de
人们可以在这里参与各种活动,旧铁路线上的绿色自行车道和远足径、游乐场和攀岩墙、热闹的水域、潮流运动区以及夜间乔纳森公园的色彩缤纷的灯光秀,这里依然成为德国最受欢迎的活动休闲地之一。
2004–2012年,都灵工业遗址公园
意大利,都灵
在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项目大获成功之后,彼得·拉茨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也愈发纯熟,同时其“设计方法与建造技术紧密联系”的理念也被广泛认同。
“工业考古学早已发展出来,并且尝试着去阻止及补救一些在制造生产时代末段所造成的知识损失。”
——Peter Latz
意大利都灵的工业遗址公园,也是彼得·拉茨的代表作之一,前维塔利钢铁厂大厅的巨大结构构成了公园迷人而充满活力的中心,这些未来性的元素被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公园中各个穿插的交通元素:长廊,坡道,台阶,桥将公园五个部分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都灵工业遗址公园平面图 ©landezine
·都灵工业遗址公园 ©Mattia Boero、Heidemarie Niemann、Ornella Orlandini
公园整合了可持续的水管理系统,令人印象深刻的维塔利冷却塔如今已经成为了系统的一部分,当这些结构保持它们壮观的造型并且已然与绿地公园融合,这便是拉茨想要产生的效果,科技与自然整合。
·都灵工业遗址公园 ©Andrea Serra、Tobias Kramer、Pfarré Lighting Design、Syntax of Landscape
应对设计中日益复杂的挑战
Meeting complex challenges
彼得·拉茨由于其对生态环境、废弃地改造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在2016年获得了国际景观学与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简称IFLA)授予的景观设计师的最高荣誉SGJA奖。
·彼得·拉茨获得2016年SGJA荣誉 ©ASLA
“彼得·拉茨是重要的专业人士之一,他深知如何应对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中日益复杂的挑战。”
——2016 Sir Geoffrey Jellicoe Award Jury
·彼得·拉茨与妻子安妮莉萨·拉茨(Anneliese Latz) ©Latz+Partner
彼得·拉茨推崇“从废墟到废墟保护”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对于自然一直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致力于环境生态的自我恢复。
2004年,赫里亚山垃圾场
以色列,赫里亚
·赫里亚山垃圾场平面图及立面图 ©Latz+Partner
·赫里亚山垃圾场 ©Latz+Partner
1995–2006年,基希贝格高原城镇改造
卢森堡
·基希贝格高原城镇改造 ©Latz+Partner
2012年,雾中叶脊
中国,北京
·雾中叶脊 ©Latz+Partner
彼得·拉茨曾说过:“景观建筑学是与转变或保护相关的,你既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文脉中出现的自然元素,又要考虑现存的环境因素。有时很小的细节也会是决定性的……”
在如今这个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旧改与更新项目成为了景观的关注点,彼得·拉茨“与劣地共舞”的理念,同时将艺术、艺术、社会、文化、心理、场地等元素融合,推动了景观行业的发展,为业内设计师带来全新的可能。
参考资料:
1.《Syntax of Landscape》
2.彼得·拉兹景观建筑中的设计智慧解读——评《景观文法——彼得·拉兹事务所的景观建筑》| 梁燕莺
3.解读那些“糟糕的场地”与景观——P.拉茨教授40年来的景观实践 | 贺勇,姜云娇
4.latzundpartner.de
5.landez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