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分析
烟墩山公园位于青岛市李沧区西北部,汾阳路21号甲。西临胶州湾,东靠胶济铁路,与楼山公园隔路相望,南邻国棉八厂老宿舍,北依楼山后老工业区。2005年后,公园区域占地面积8.98万平方米。
△烟墩山公园东侧为娄山公园,南侧为沧口公园。烟墩山与娄山公园、沧口公园共同形成李沧城区的绿色核心。
△烟墩山公园紧邻胶州湾,站在山腰即可远眺大海与胶州湾大桥,观景视线优良,山顶现在设有观景台。
△烟墩山植物茂密,葱茏如烟,以此得名。山上刺槐黑松成林。建国后,政府多次组织群众上山植树。1984年建园,曾经是青岛的十大山头公园之一。
场地梳理
△烟墩山周围以住宅为主,山体南侧有一处中学,住宅区大多年份较长,如今来公园活动的人群也以老年人及儿童为主,对于其他人群的吸引力较差。现存的场地普遍比较老旧,也已经不能满足于这些人群使用功能,往往老人们只能推着婴儿车在山道上散步观景,没有适合的停留活动空间。
本项目对整个公园进行梳理,改造海绵城市改造的同时,提升城市公园形态,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兼具观赏、游憩、生态、娱乐完善的绿色空间,完善城市建设的需要。
△烟墩山现状平面。
△烟墩山山体高程交通。
△烟墩山设施现状破陋、充满上世纪的年代感。
景观理念
基于场地空间,面向当代生活,恢复生态活力,重返自然怀抱。
△烟墩山公园整体绿化较完善,且现状植物长势良好,西侧及西北侧为常绿面,主要以大面积的黑松为主,东南侧及东侧为落叶面,主要以刺槐为主,另有其他种类的点景树错落其中。另外道路及休闲节点处都种植有不同种类的景观树。
△烟墩山高程模型图。
山体公园防洪设计是山体公园设计的必须要考虑的因素。1、本地块设计中,梳理高程,利用原有山洪沟(原有山洪沟是山洪若干年冲刷形成的,其形状、底板都比较稳定,并充分利用了山体的坡度)。2、本地块设计中新增加的横沟也起到了防洪的效果。
△烟墩山海绵城市汇水分区图。
△烟墩山海绵城市措施图。
利用山体地形条件,重新组织构成山体雨水收集系统,通过点源收集雨水,汇入线型旱溪,形成可控地表径流,最终通过山体的面状调蓄设施,消纳山体雨水,控制面源污染,形成兼具吸纳、蓄渗、缓释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雨水收集系统,打造海绵主题概念山体公园。
△烟墩山改造布置设计图。
现状植栽状况较好,保留并依照海绵方案提升植栽生态与效果
部分现有地面物料保留,并按照海绵城市方案提升改造
公园整体形象较弱,除少数雕塑构筑外,其他标志性节点较少,增加吸引人的热点空间
公共设施陈旧,保留空间较少,原地重建
公园交通组织较完善,保留原有路线并提升
照明处理较简单,且单一,适当增加了照明数量,保证安全、烘托气氛
改造效果
△原有的山体草沟规整为海绵滞留冲沟。
△冲沟等海绵措施相互联通形成完整的海绵系统。
入口空间
△东入口鸟瞰图。
△东入口改造对比。
雨水花田
雨水花田是山体收集雨水重要的措施。
综合活动场地
△综合活动场改造前后对比,场地保留了原有场地内的所有大乔木树和大灌木。
△综合活动场按照原有地形进行设计,分为休闲健身不同的动静区域。
△廊架构筑的设计灵感依托于原有的老廊架材料元素,增加更多休闲的功能。
△墩的理念与场地内的圆形构筑、铺装推导出新设计圆形的母题。
矿坑池塘
△场地中遗留着采石造成的矿坑,年深日久积水成塘,设计将其作为雨水收集归纳的节点,并与景观结合成为景观水池。
△场地中遗留着石桥成为观景点。
山中平台
△山中之前的平台普遍缺乏功能性,游人无法停留;改造设计力求体现场地的自然感觉,将绿化、休闲座椅和地面卵石铺装融为一体,平台仿佛树林间小窗口。
山中童园
△场地本身生长于山林之中,令人开心的是,我们在拍摄时看到了栖息周边的鸟群。
△山中童园利用山体上的旧房剩余地基结合地形空间,为游玩的儿童创造一个欢乐的小环境,照片为改造前后对比。
△统一形式的碎拼路径通往前面的童园。
△游人大多悠闲地带着孩子感受自然和休闲玩耍,相对于之前,这里多了一份安静和闲适。
△南入口、山顶的观景台以及不少区域因为各种原因而只进行了非常有限的处理。
△山顶补充了散点的射树灯增加气氛。
总结
可以说烟墩山的改造只进行了一个面相,一个层面,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没能落地实施,但改造过的地方效果还是可喜的。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能将原来简单的绿化山体更加生态、更加亲人,也更加符合现代城市人对于公园的需求,重新拾回山体公园有温度的那一面。
烟墩山公园
项目地点:青岛市李沧区汾阳路21号甲
建设单位:青岛市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
基地面积:8.98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 - 2018
建设时间:2018 - 2020
景观设计: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域韬景观工作室
摄影:厉杰、孟扬扬(航拍)、 樊明明、吴璟(转载自半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