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ifficulties 自然焕活 场地重生Natural rejuvenation and rebirth of the venue
项目位于新疆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核心商圈,老满城地块,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冬季寒冷漫长,周围房屋破旧老化、街道拥堵,可以说是充斥着一望无际的凋零与寂寥。项目场地又被道路无情撕裂成两块,且东侧地块包含着巨大高差的公园绿地。面对着这样一个新旧交合的场域难题,面临着极寒气候、造价限制、物料缺乏等等不利条件,如何焕发新生、焕活场地、重现自然生命力?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成为此次我们设计思考的方向。 基于此,我们回归乌市的场地文化、历史背景,在设计中提取乌鲁木齐城市守护者天山为主设计灵感元素,以旭日天山 森林之城为主题概念。 提炼沙依巴克语义中戈壁上的花园的精神内涵,糅合天山风骨中的山石、山脉、山峰意识形态语言,结合旭辉3.0森林概念,构筑乌市首个沉浸式森林之语互动景观公园示范区,第一座自然与城市共生的森林之城。 城市森语 公园形态Urban forest language park form 将公园、街角、建筑与场地进行整体考虑,运用设计意识语言串联整合、统一,通过森林交互入口、地面铺装、旭辉IP形象旭小熊的标识雕塑、艺术灯光等,引导人流自然地进入场地,集聚人气活力。 自然草坡,平面流线街道以及各类植物相互穿插,将公园立体空间界面拉长,整体有序且富有层次变化,强调自然森林空间语言的同时,软化硬质的街角、阶梯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更加自然舒适感的空间体验。 在场地中置入更多形态各异,拟自然形态的座椅、外摆,为空间赋予更多的丰富属性,当地居民可以在公园古树旁休憩,在炎热的夏季多一处乘凉地点,在寒冷的冬季沐浴森语阳光,在清晨晨练散步,在午后共话心声,在夜晚观赏演出。在空间的切割、重组、再造中感受城市的喧嚣与森林花园的静谧,这是一处贴近人文关怀的实用主义城市空间,也是新的城市文化活力中心。 在森林寻踪主题空间,设计元素取自俄国画家希施金的著名画作《森林里的熊》的意象,由熊爪踪迹串联起近景、中景、远景空间画幅,开启一段洗涤灵魂的自然与城市的共生之旅。 儿童树屋空间以博格达魔盒为主题设计,取自博格达主峰的山姿骨架、纹理,希冀于如博格达蒙语神灵的深层意蕴一样庇护孩童茁壮成长,如山之韵,森之语一般迸发出勃勃生机,遨游自然的世界。 爱上这座城 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并通过人的身体与自然、人文、环境、建筑的互动来察觉世界的存在。景观设计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为城市肌理定义环境身份的过程,这里包含着自然与人文共生。 在这个后疫情时代,我们在新疆西北地区,通过空间的塑造、森林脉络的延伸和自然生态的渗入,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在自然、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中达到平衡。很荣幸我们所做的项目,让建筑与景观成为大众可接近、能接触的公共文化家园;带动当地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存价值、尊重市民的生活情趣,持续实现自然与城市的深度契合;让城市生活回归普通人的情感认同,为人本生活持续赋能,为乌市带去永不凋零的生机与活力。 施工细节 场地肌理Construction details site texture 我们在塑造着一处理想的森林之城,而森林深处的底蕴亦在凝聚着我们。新疆西北内陆地区需要突破场地、环境、石材、树种,种种限制因素,在自然与规则并存的前提下,去实现场地景观的理想打造。 施工过程中,工匠与设计师们秉持着师法自然的精神,经过现场模型制作,跑遍新疆寻觅合适树种,场地测量精确树距,每一块景观石、每一棵树种的选材、造型、位置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模拟,才能敲定;每一株绿植,不止极具美感,还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景一情,处处皆见匠心,将自然本真,生态之本于此重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