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关键词中式合院 传统民居 城市更新
重拾记忆守住乡愁
东钱湖,韩岭,宁波人耳熟能详的一条老街。韩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自北宋起便以成市,兴盛已有千载,亦稍受西方文化浸润,其风格自成一体,人杰地灵,闻名于浙东。但数十年来落寞沉寂,已不复当年盛况。这次改造,与老街抵脊而行,沿水铺陈,从湖起,入山遁;其意不仅在重拾旧貌,更有心还复其作为故乡的记忆。
鉴湖秋色、柴场晓市、龙门溪声、大溪观鱼,不施浓妆,不作姿态,但求平和自然,所恢复的正是乡土之上的恬淡生活。还望族人还乡之时,在古树之下,识得旧时墙垣,桥下埠头,无需开口,闲坐之间便解乡愁。
历史渊源
The Origin of History
作为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韩岭以市得名已有千载。1048年王安石治鄞时重建湖界时,韩岭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1140年,南宋丞相史浩路过此地赋诗一首: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当年的热闹可见一斑。
◇韩岭水街原貌
◇韩岭水街原貌
◇韩岭水街建筑原貌
◇韩岭村落总平
韩岭是典型的水乡古村,一条清澈的小溪环绕整个村落,一条百年的老街贯穿村落的前后。韩岭村旧时连接塘溪、梅山、赤堇、金峨和咸祥、大嵩、瞻岐、松岙等沿海村镇与东钱湖至宁波的必经之地,是人、货水路中转枢纽,商旅云集,街市兴旺。过去,民众和物资都是用航船从中塘河至莫枝村,船行过东钱湖至韩岭的下步滩上岸,换乘骡马走古道翻山,进入咸祥等滨海地区。
设计出发点(街/巷/院)
The Starting Point of Design
本项目位于宁波鄞州区东钱湖环湖东路,总建筑面积3.797万平方米,设计在延续传统古村落肌理的同时,充分梳理了街/巷/院的空间结构,将古村落传统的致密空间布局与现代休闲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了一系列文化节点的空间塑造(泮池,走马塘,水埠头,老树枯井,寻根问祖)。
◇ 古镇肌理的延续
◇ 古镇肌理的延续
◇ 古镇水街的延续(建成)
◇ 文化节点(建成)
◇ 文化节点(建成)
◇ 文化节点(建成)
古村院落(从公共到私密)
Ancient Village Courtyard
在延续周边建筑肌理的同时,对浙东民居典型的院落特征进行了类型学研究,从中提取出五个基本原型。
◇古镇建筑布局基本原型抽象
并在这五个原型的基础上对院落和建筑进行更新与重组,形成独栋、联排、四合院、六合院四种创新模式,基本保证每户做到前庭后院内天井的一户三院模式,尤其是其中的四合院和六合院,在充分享受自家私密院落的同时还有一个可以供几户人家进行邻里之间交流的公共院落。此公共院落也是居住者从街巷的公共领域走向私家庭院的一个过渡空间,每户的宅门也是开向这一院落,使居住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院落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居住体验。
◇ 古镇院落的新模式
◇ 建成院落(屋顶)
◇ 建成院落(屋顶)
◇ 建成院落(屋顶)
◇ 建成院落(外观)
◇ 建成院落(内部)
◇ 建成院落(内部)
◇ 建成院落(内部)
传统工艺的创新(空斗砖墙新作)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
为了确保传统的构想最终能够实现,既理性严谨又经济有效的技术手段必不可少,在韩岭的建筑中,采用了现代做法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做法从而复原了浙东民居的样式。
◇ 墙身大样图
◇ 复合外墙做法示意
如何兼顾传统青砖的立面效果和建筑物本身保温隔热及结构的需求并保证一定的经济性,使外墙能够做到极薄是本项目在外墙构造上的难点,最终采用的做法是内层采用200mm厚的加气混凝土砌块保证建筑的使用性能,在混凝土砌块外侧采用定制的100厚的传统青砖,能够保证空斗砖墙砌法的需求以及一定深度的真实砖缝。最终形成总厚300的复合外墙,兼顾美学,经济性及使用需求。
◇ 复合外墙外立面
◇ 复合外墙外立面
小中见大的户型策略
Strategy of Small Apartment
单体建筑的设计上采用小中见大 的设计策略,以六合院为例,每户的建筑面积不大(120㎡-140㎡)却能为业主提供前庭后院内天井的一户三院+露台的居住体验。
◇建成院落(内部)
◇内天井1
◇内天井2
◇ 阁楼室内
◇六合院轴侧示意图
◇六合院一层平面
◇六合院二层平面
◇六合院屋顶平面
项目信息
Project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