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塘村的西门楼里,安坐着一群六十至九十岁不等的老伯,他们吸着纸烟静坐,目光追随偶有的门外行者。他们劳作于斯,守望于斯,见证了莲塘村绵延至今的点滴时刻。你可以和他们聊天,追寻当地的历史,也可以观看地方传统特色手工艺,又或者亲自动手,体验采莲乐趣。
▼莲塘村改造前现状
缘起
萝岗区莲塘村建村距今已有700 多年历史,是华南地区第一大姓陈氏族人从珠玑巷南迁的居住村落,村内历史建筑众多,现仍保留有村头的镇南楼,村尾的镇北楼(两座楼为防盗之用,均被毁,仅留地基);村东有陈彦约墓,陈彦约是宋朝陈姓入粤始祖之一;村中建有时四陈公祠、鸿佑家塾、罗祖家塾、小堂家塾、季昌书室和多间古商铺等清代建筑;古巷五条,分别为:荣华里、人和里、中和里、平安里、长安里,极具岭南风格等历史性建筑及古榕树和近2万平方米的古村落。
▼村内历史建筑
其中时四陈公祠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其历史与著名的广州陈家祠相当。在文化的苍茫浩淼前,人不过是棋子;这庭院的地这庭院的天,就是历史和时间对弈的棋盘。站在祠堂的庭院里,感受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村民们还会在祠堂广场搭建戏台,组织民俗展演、巡游和节庆等活动。
▼祠堂广场
莲塘村绕玄武山而建,负阴抱阳,采用梳式布局。祠堂背靠玄武山,前设水塘。玄武山与案山相连成通廊轴线,前有左辅右弼相依。莲塘人几百年来从不随意砍伐他们的靠山玄武山的一草一木;不盖房侵占祠堂门口的空地;不填环绕村庄的莲花塘;不在以祠堂为轴线的方向上盖房子遮挡祠堂这既是对土地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是对环境中山水草木的敬畏。
▼时四陈公祠
传统风貌和当代生活的多元化产物
鉴于现状村落环境渐呈颓势,本项目坚持保护性开发,地域性创新的理念,即在改造中,优先注重保护莲塘村具有历史特色的村落环境和风景良好的自然空间格局。修旧如旧的老宅是对历史的致敬,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是对传统的保留。同时,在挖掘和继承地域乡土文化中,以现代的设计语汇和审美要求,去解读乡土,创造符合传统又有局部创新的莲塘村新景观。
▼环绕村庄的莲花塘
▼莲花塘周边景观概览
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遵从以下原则,即乡土风情、传统元素、现代手法、手工痕迹。在设计内容上,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搭建戏台和祠堂广场,以便组织民俗展演、巡游和节庆等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如长老会等,突出古村的文化特性,展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手工艺、荷塘采摘、节庆风俗,书院祠堂等的原真性文化,为古村的旅游增添人文气息。在工程设计上,本项目在旧材料回收利用,以及石拱桥垒砌构造,还有荷塘水质净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创新,实现乡村生活在优质的自然环境中大放异彩。
▼亲水平台
▼通向岸边的阶梯
▼墙体砖砌细部
▼连接莲塘两侧的石桥
▼大榕树下的石桥
▼桥洞细部
传统岭南水乡特色的保留
最大程度保留莲塘村的建筑原貌,作适当修复;增建古戏台、洗衣台、青砖毛石矮墙,重现古村的生活场景;以现代石材干挂技术,重建具岭南特色的古石桥;发掘利用原有的砖瓦草木、旗杆夹石、功名碑、石钵石凳,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植被丰富,遍植果树、岭南草木花卉,满池莲花香气袭人;同时保留见证莲塘村建村历史的古榕树,更深远的意义则是我们对于创造古村故事的考虑。
▼修复后的祠堂广场
莲塘古村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水格局,设计通过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及场所精神,保护珍贵的村落山水格局,为村民提供文化发生的舞台,从而促进乡村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体验与自然风景体验游线,能有效地传达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义,共建发展与保护可以也必须协调进行的社会集体意识。
▼在小水池处远望祠堂广场
一砖一瓦,人间烟火:一花一草,莲塘美景。漫步古村,蝴蝶隐现花丛,龙眼果满枝头,或有阳光温和,淡淡粉饰着古老的麻石小巷;或遇微雨招唤,点点滴滴弦动乡间静美。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在祠堂广场前追赶、玩耍的小朋友们
▼两个小女孩蹲在小水池旁捉虫子
广州市萝岗区莲塘村名村环境改造工程,是贯彻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14个市级示范点之一)和三旧改造的首批示范点。该项目完成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当地村民一致认可,省市领导在多次视察参观后给予了较高评价。先后获广东省第二届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银奖、艾景奖2014年度十佳景观设计奖城市规划设计、2014美居奖全国最美旅游度假区第一名等奖项。
▼总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