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U型路(九街、十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的上地街道。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是海淀园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孵化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工业园区。2005年信息产业部授予该基地“国家计算机与网络产品产业园”称号。
本次设计范围北至上地十街及弧形路、南至上地九街、包括开拓北路、创业北路,共五条道路。主要设计内容为道路双侧人行部分及绿化空间,面积约2万平方米。
△早晚车流集中极易造成交通堵塞,摆渡车、机动车等占道停车情况严重,骑行空间受阻
△高峰期人流集中,由于非机动车人行空间乱停乱放,造成步行交通困难
以U-STREET的设计理念,“U“既是道路本身形态的特征,也代表URBAN STREET城市的街道,同时也是UESFUL STREET有用的、好用的街道。设计希望通过合理改造,将U型路打造为舒适慢行、科技时尚的未来创新街区典范。
对现有道路秩序进行重塑,优先强调步行、骑行的通道,给人的步行空间带来美好体验。
街道上设计穿插的交往空间,考虑多种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再现街景温度。
三、展示科技形象,融入时尚文化
针对区域内都是高科技企业的特性,增强地域识别性,展现科技开放园区的形象。
改善车行管理,畅享骑行路
现状问题:早晚车流集中,机动车占道停车
解决办法:取缔非法停车,联通非机动车道
△现状照片
△改造后实景照片©易兰规划设计院
现状问题:人多路窄,非机动车占道停车,行人通过困难
解决办法:设置专属非机动车车位,联通步行道,提升通行品质
△改造后实景照片©易兰规划设计院
现状问题:开拓北路和创业北路两条南北路,部分行道树缺失;冬天天黑较早,原有人行路面较暗
解决办法:设计补植行道树与地被植物;增加夜景照明,为冬天下班和加班的IT从业者打造温暖的归家支路
△改造前后对比照片(实景©张锦影像工作室)
现状问题:北侧户型路现状停满各类非机动车
解决办法:设计中在外侧道路较宽位置设计大量非机动车停车位,保障内线人行通畅。并利用弧形路形状特点,在弧形一侧设置地面矮墙与彩色灯带,为夜晚增加时尚青春气息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现状问题:九街街角现状大树位于人行道边界
解决办法:保留原有大树,围绕大树设计舒适的树下休息空间,使之成为街角的一抹风景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原有道路空间缺乏休憩功能,通过多次现场调研,选择九街北侧场地尺度较大的绿地空间设置休憩区,为街道增加一处可供停留的口袋空间。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折线的挡墙与坐凳形成了空间的收放,路人不仅可以休息,还可以短暂来个头脑风暴。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廊架选择的干净的白色与温馨的木纹,在夕阳的余晖中,充满宁静而舒适的感受。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北侧弧形路外侧是几条道路中空间较为宽敞的另一处,设计增加了相应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又为弧形路周边众多的办公人员提供趣味化的休息区。建成后回访发现,此处成为快递、外卖员在繁忙的午间过后的休息地,街道也可以为周边服务人员提供温暖。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3.如何展现上地信息产业园“科技时尚”的文化特点?
上地十街的东口连接着西二旗地铁站,是上地地区的人行门户。每天有约十万计的上班族往返于此,或在周边工作,或通过企业大巴中转。因此,东口既要承载大量人流的疏导作用,又要兼顾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门户形象作用。
△大量行人从西二旗地铁站出入、非机动车、班车、私家车交汇在一起
△现有场地空间
△设计后场地空间,扩大街角空间,形成人流集散场地,原有道路绿地改为树池篦子,为早晚高峰的超大人流提供更为宽敞的通行空间
打开后的街角广场空间更为开阔,为行人的通过与集散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后方的景墙上书写“上升之地、创新之城”充分展示了上地的门户形象与强调了到达感。
△改造后实景照片©易兰规划设计院
上地九街与十街的西口与上地西路交汇,上地西路是上地地区南北穿行的主要交通动线。为了增强横向道路的识别性,在路口设置醒目的黄色标识,与层次丰富的绿植共同构成街角形象。
△改造后实景照片©张锦影像工作室
△改造后实景照片©易兰规划设计院
U型路项目作为上地地区城市更新的先行路段起到了明确的示范作用,其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的申报流程、现场施工等一系列问题都为未来上地地区的更新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U型路与后续相应路段、绿地、园区空间的更新改造都将使已经建设30年的上地地区焕发新的生机,也为所有上地地区的高新企业和从业者提供更实用、便捷、美观的城市环境。
项目信息
委托业主: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设计:易兰规划设计院
项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
项目面积:20273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2年
项目摄影:张锦影像工作室、易兰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