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如何建立空的景观,不强调景观构成元素的本身,让它们在自然与人文的交互中消融。对现实的遗憾在呈现的记忆中消解,让当下的场感延绵至心中的自然。
项目背景
2013年厦门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房地产热方兴未艾,相对于城市的特质消失殆尽。本项目地处城市密集人口的中心,周围没有供市民活动的住宅内花园,市民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这里曾是这个城市的民俗文化中心,拥有数百年厚重的历史积淀。
▽ 本项目位于城市密集人口的中心,周围住宅区没有可供市民活动的中庭花园,市民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
▽ 项目地处新旧城区交替的过渡带上,强烈对比呈现出戏剧性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在中国成百上千城市中的具有普遍性。
设计目标
在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区打造可供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都可活动的场所。
充分展现当地传统的人文自然特质。
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衔接、融合。
▽ 即使是不经意的从公园外围路过也会被公园独特的能量所吸引。
▽ 经过公园时即使是行色匆匆的过客,也会有置身于自然郊野的山海的之感。
构成特质及元素
闽南红砖是当地的建筑材质特色与花岗岩结合后颇具个性。
凤凰木及榕树冠幅大亚热带遮荫功能较大的乔木;山樱花、三角梅、蒲苇等有自然郊野意味的灌木及地被,在流线到构造中谱写田园诗意。
由于在地下车库上需做覆土池,将池沿做成各功能的座椅或活动设施比如在安全合理前提下儿童轮滑的起伏地形。
室外博物馆概念,设一时空之河此地在拆迁过程的老物件收集来与本地特有的石头结合构成室外博物馆的概念,塑造河流状。
由地下室通风井改造而来的,记忆墙不仅陈列着珍贵的历史照片,也从市民手中收集到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关于草木、天空、气象等讯息图形。通风井上端由报纸折叠成芭蕉叶状的艺术装置,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报纸内容正是关于这座公园建造过程的报道。
▽ 总体植被从增强自然表达性、最低程度人工干预作为选取出发点。
▽ 凤凰木及榕树冠幅大,亚热带具有遮荫功能的大乔木;山樱花、三角梅、蒲苇等有自然郊野意味的灌木及地被,在流线到构造中谱写田园诗意。
▽ 闽南红砖是当地的建筑材质特色,与花岗岩结合后颇具个性。
▽ 起伏的地面让人联想到场地与海之间的关联性。
▽ 广场铺装、花池、座椅之间无缝过渡衔接,试图表述出一种海的意象。
▽ 由于在地下车库上需做覆土池,将池沿做成各功能的座椅或活动设施。
▽ 室外博物馆概念:设一时空之河此地
▽ 时空之河的尽头,由现成品自行车铃铛,形成水流状,流向地心方向。
▽ 在拆迁过程的老物件收集来与本地特有的石头结合构成室外博物馆的概念,塑造成河流状。
▽ 傍晚时分,公园聚集了周边的居民,这里也变成欢乐的海洋。
▽ 由通风井改造而成的照片墙,有历史照片和实施过程中的气象讯息照。上部芭蕉叶雕塑,记录周边历史报道。
内在蕴藏潜能与社会效应
公园最终实施呈现远远超越了客户和市民对于场地再生的审美期望值,并开创性地为在地文化传承的艺术表述创建了新模本。通过对建造方式的革新,重构人们在日常随处可见的建造材料和现成品。其目的并不在于颠覆人们对于这些日常的想象而是试图去唤醒人们对于场地历史记忆的觉知。
公园建成后,吸引了诸如:年轻人、老年人、居民、职人、游客等各类人群,其成功的空间规划布局令公园全天候都拥有活跃的空间氛围,早晨会有晨练的老人、 慢跑的年轻人;午间周边办公楼的职人会在此聚集;夜间最为热闹,跳舞健身的中老年人视这为天堂。
从设计之初对于革新的审慎态度到对场地丰富的生物及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再到最后建造完成后公众广泛的接受度,我们发现其所蕴藏潜能与社会效应远远超过原有设定目标,这是这片土地数代人留下的宝贵资源财富。
▽ 夜间最为热闹,跳舞健身的中老年人视这里为天堂。
▽ 总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