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山居的意境是千百年来一代代文人骨子里的理想。入口以浑厚高大的自然荒料石形成的山门与影壁,历时千百年自然捶打所形成的山石肌理,自然带入的历史感与山林气,转瞬间恍然入山林。
闹处寻幽
山木交柯以为盖,山石错落以为屏。
古朴的高木交错布置,巨大的山石曲折婉转,木石相依之间,生长的是恬淡的山林幽径。
山阶拾翠
拾级而上,目光所及皆是山林,耳中却满是浑厚的落瀑清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微风吹过松林。
曲折婉转之后,已然身在群山之内,松林掩映其间,巨大的瀑布陡然而立,苍茫水气之下是下沉卡座客厅,这里虽与城市一墙之隔咫尺之间,却可以静享深山林泉之乐。
临流独坐,举目之间山林环抱,观瀑听泉,极目远眺又可见天光云影,遥山书雁。
松林掩映之外,长廊依山而建,与巨石错落相依,形成环抱之势。建筑则如同楼阁生长于于长廊之外,俨然一体。
循声而入,则遇大石洞天,天然的巨石与长廊错落相依,洞外则别有一番天地。
垂直的落瀑形成了独享的山水影壁,与古朴的庭院遥相呼应,锦障山屏,古木繁花。
归安丘园 抱素怀朴
“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
——《归安丘园帖》
山林之间,庭院则以丘园为立意,成为了园中之园,抱素怀朴,不下堂筵,坐穷泉壑。
从文化上溯源,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依据,整体打造古韵今制的院门和院墙体系。采用双面坡的门头形式形成入口的进深空间,以六棱垂莲柱延续宋代时期的六柱院门结构,并结合现代工艺,打造成特色的垂莲灯柱,强化入口门头的领域感。
整体形制采用宋式隔扇长窗的形制,立面分为三段,上下为菱花,中间以腰板相隔,菱花皆采用宋式传统装折的海棠十字纹进行装饰,又有古铜镶嵌天然玉石作为门拔,总体营造宋式的经典美学。
门当(抱鼓石)
铜门两侧以定制的抱鼓石作为门头底部的装饰构件,抱鼓石特选用代表文人砚台的方形形制,两侧聘请匠人手工雕刻定制的双尾鱼戏莲叶纹,其中“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刻“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正面雕刻兰花纹表达文人气息,再辅助以蝙蝠纹和缠枝纹进行点缀。
以归安丘园帖的尺牍形式打造的清泉流水,区别于院外大山大水,以清脆悦耳的潺潺水声给人以安静的山居意境。
后院
拳石当山,山峦层叠之间清泉汩汩而下,山瀑垂落之处,特选太行山脉的巨型山石,整体开凿形成深潭来作为天然的温泉泡池,虽是天然石料,却经人工打磨光亮如镜,可以沐浴于天地之间,独享自然林泉之乐。
造园不同于造景,在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将自然的环境意境与园林的生活方式了然于心,心中有丘壑,才能做到精而合宜。
园林,从来都不是固定视点的摆拍,不是矫揉造作的堆砌,而应回到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对自然情感的流露。园林终究是以山水为媒介,创造萦绕于心间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