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盛中心改造
GUOSHENG CENTER RECONSTRUCT
中国,上海
Shanghai, China
项目简介 | 当城市更新,建筑老去,回忆与空间
仍要延续。
长风公园是一代上海人的记忆,即使现如今上海公园林立,长风公园却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而长风公园对面的国盛中心,此刻在互联网上还可以搜索到当年——“国盛时尚与国丰酒店,作为国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甲级智能办公楼与高级公寓一起,共同构成国盛中心“work、live、play”的开发理念,在2010年“国际房地产大奖”上,荣膺“中国五星最佳综合体大奖”和“亚太地区综合体最高奖”,是首个在综合体类别上于亚太区折桂并进入全球最终角逐的中国项目。”的新闻。但时至今日,最终也只是建造了一半体量的国盛时尚购物中心,再没了昔日风采,在时代的浪潮中关门闭店。
然而建筑虽已荒废,城市却仍要不断生长。这次普陀区终于下定决心对国盛中心进行彻底的改造,也正是如此,让我们有机会能完成此次的再生设计。
传统商场模式到办公的转换 |
城市旧改:目的是场所的复兴
1 从解决问题入手
本次改造更新的范围是国盛生活广场(国盛时尚中心商场部分),是一个经过实践验证,已经不能够再继续生存的、封闭的、大体量、大进深的商业建筑。于2010年竣工,原建筑地上4层,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传统的SHOPPINGMALL布局模式。现在用地改为文化设施用地,未来将主要作为办公及多功能空间使用。
曾经作为SHOPPINGMALL的功能设计,导致整个建筑立面上基本没有采光考虑;街角的倒锥形玻璃盒子让商场的外立面年代感十足,而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考虑具有吸引力或鲜明特色的设计元素。平面的功能使用上,商业与办公的冲突更是难以解决:过大的商铺进深、没有采光需求、布局流线也很难适用于除了商业街以外的其他功能。除了功能转换外,周边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地铁完全改变了人流到达的方式,街角广场将成为新的聚集地,而这里也要作为文化休闲空间重新思考如何回应对面的城市公园。
设计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城市旧改也是如此。土地性质的更改,是于规划层面提出的一种解决方式,而在建筑层面,我们将把解决上述诸多基于客观因素引发的问题,作为设计的入手点,最终让城市街区恢复活力,实现场所的复兴。
2 重建场所的尝试
梳理明确项目所面对的客观问题后,我们不禁思考,在“做到”之后如何“做好”?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这是一种场所精神的概念,我们对此深以为然,谈建筑,先从“场所”谈起。
上海拥有独特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基因,“文化”是现代上海的城市根脉。在场地周边,有诸多历史风貌建筑,且临近华师大校园。所以在对项目的改造中,我们积极的渗透文化与历史的传承,用空间来完成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这里虽不是历史保护地段,但它一样是在旧改的过程中营造一个开放的、全新的城市空间。同时,作为对长风公园的回应,我们希望公园的绿色能自然的延伸至场地之中,让建筑的使用者能够真正的“拥有”这片湖光山色。
以上对客观问题的回应以及对场所的思考与分析,让我们决定从“文化”+“景”+“适用”的概念出发,以丰富的文化空间思考与文化的关系,以生态的渗透成为公园的延伸,以实用适用的功能布局“复兴”一处城市生活,重建属于这里独有的场所精神。
1 “分解”&“重构”
原平面东西两侧的商铺进深约30至50米,布置在十字形中庭两侧。结合对原有结构,以及对改造后办公空间的使用及采光问题的考虑,以原十字中庭为基础,创造性的将整个建筑直接拆解为4个。将“一栋大建筑”变成相互关联的“四栋小建筑”,将商业的活力和多功能的业态以及城市的开放性注入其中,为整个新的环境和新的未来创造一个更活力和开放的上海城市空间,并以此来化解因商业空间转换为办公空间导致的功能使用上的矛盾。
拆解后的各部分,将交通核置于中心位置,所有办公空间采光进深均不超过15米,部分空间可做到双面甚至三面采光;同时每个分栋面积控制在一万平米以下,对于办公的租售来说也达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
结构上,中庭两侧结构相对独立,所以考虑以原中庭位置为基础进行体量分解,在经过结构的反复计算与模拟,在尽可能的实现拆分建筑的设计理念的同时,选择拆除与加固更合理的结构方案。
2 内生性街区模式,既是“内”又是“外”
对建筑切割后,自然的形成了开放的街区空间。这个空间是开放的,也是内部的。为了使这部分空间在开放的同时,空间感上又区别于完全的公共场所,我们将“地面”抬升,在除沿大渡河路外的其他三个方向的开口处分别设计了三处大台阶,用来引入和抬升人流,并将沿大渡河路的开口设计成景观平台,作为面对城市主干道和面对长风公园的回应。抬升后的一层变为一个整体的空间,在功能上与地下一层的商业广场相联系,成为地下商业与地面文化场所的过渡和引导。
由原建筑体量拆解而生成的内部街区,带来了一个独特的元素——街区“内”立面。这些由原建筑部分的拆除而产生的内街立面,与内街空间一起,营造了丰富的空间场景,既可以将外部的感觉延伸至此,又让人沉浸在独特的内部空间感之中。正是对内街中的每个场景精心的设计和考虑,让场所精神渗透到每个空间。
3 复活城市街景:街角空间与竖向处理
原建筑面对街角的是商场入口的圆形玻璃盒子,特殊的结构与空间形式成为改造的一个难点。针对此处我们设想了“打开”与“再造”两种方案。一是依托原结构,创造一个半实半虚的环形空间,将主入口范围内的半个环挖空,以灰空间引入人流,这个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结构的改造,并能减少对原结构的荷载负担。
二是将街角空间彻底打开,不再保留“圆”这个元素,而是着重与街角广场的开放和融合。
最后街角处的设计也选择这种彻底打开的方式,不再执着于对圆形元素的保留,重新再造了重叠错落的体块变化,完全的打开建筑主入口空间。
沿大渡河路的城市界面一直延伸到云岭东路,在路口处结合地铁形成了新的街角广场。将广场重新打造,用大台阶把建筑与街角广场衔接起来,成为项目与城市空间融合的重要过渡。
原建筑±0平面与东侧、南侧城市道路存在较大高差无法改变,所以设计上采用台阶引导空间的方法,让场景自然而然的“流入”。不同层次的台阶设计,与植物互相咬合,结合无障碍坡道,既增加空间趣味性,又能引入与吸纳人流,强调参与性、人性化 , 把诸多台阶空间作为日常停留,户外洽谈、冥想、小憩的文化空间。
4 城市界面:露台、屋顶花园,与长风公园共情
长风公园作为不可多得的景观优势,从设计之初,就一直是改造的重要考量之一。在处理与公园的关系上,我们希望建筑也能成为游园人眼中的城市风景,互相成就才是项目与长风公园之间最好的关系。作为城市界面,让建筑沿大渡河路横向展开,逐层渐退至屋顶花园,让建筑自然的生长、融入、变为公园的延伸。立面上也采用带形长窗与强韵律感的柱廊形式相结合,设计观景平台、阳台、露台、以及屋顶花园等一系列开放的观景空间,让景中人,亦是观景者。
5 “四”也是“一”:空间连廊
整个建筑分割后,“独立”的各楼间仍需要共享空间和交通联系。在设计中增加了四处连廊来连通被拆分开的各栋小建筑,结合外挂楼梯一起,串联起室内室外的双动线,让人能够流畅、方便的到达各个空间。结合整体空间关系与结构条件考虑,采用了封闭与开敞的不同形式的连廊设计。
结语 |
在整个项目进行中,作为建筑师我们一直在思考这里到底需要什么?这整片区域不乏美景、不缺特色、却稍缺应与之相配的城市活力。所以,我们更希望通过此次改造,可以优化周边环境,融合片区空间,以此来与城市生活和谐、共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长风国盛中心改造项目
项目位置:上海普陀区大渡河路云岭东路路口
业主单位:上海长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业主团队:王文雅、刘博、戴琳、黄亮、刘玄平、王晨晓、蒋志伟、孙昭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宋照青
项目负责人:李晟 任冶茉
设计团队:张润阳 王翀 陈飞 刘振睿 刘声林 王阳 李吉晨 于明明
景观设计:上海日清景观设计
施工图设计:上海筑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江阴市华德幕墙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0年2月 - 2022年2月
竣工时间:2023年6月
建筑摄影:张虔希 张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