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人
首页
资讯
景观干货
招聘
景观案例
园匠杯
网址导航

上海徐汇中城绿谷更新 / 大小景观

可以在城市中躺平的绿毯公园

徐汇中城绿谷

大小景观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鲁冰、南西影像

背景 | CONTEXT

图片

 

景观设计:大小景观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

景观面积:32000㎡

建成时间:2024

 

Landscape Design: Atelier Scale

Project Location: Shanghai, China

Landscape Area:32000㎡

Completion Year: 2024

 
01.
前言

 

在“绿毯公园”的项目实践中,大小景观的设计成果多元而丰富,我们不仅参与了公园的景观设计,还深度参与了一部分装置设计、标识设计和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等。整个设计过程伴随着思考、推理、研究和碰撞而展开,立体而有趣。在设计的过程中,既有感性的直觉和脑洞,也有理性的分析与思辨,随着项目的推进和建造的开展,还会出现各种妥协校正和即兴发挥。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通过提出一个设计概念就能建成的,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记录,还原设计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时刻与决策,以更多维的角度呈现这件作品。

  

02.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上海徐汇中城的徐汇万科中心,这是一个已经持续了十二年的以POD(TODxPARK)为理念的“站城一体”的都市核心圈(Hub)项目,也是中国首个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更新示范片区。该片区人口非常密集,周边三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约60万,办公人群预估达45万。十二年来,徐汇万科中心不断发展升级,从一期二期的办公与绿轴开始,到如今的三期POD商业、办公、交通与生活的交织,我们所参与的绿轴公园南段改造,将成为缝合各期业态以及周边社区的最后一块拼图,有着极强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属性。

 

图片

△ 国内首个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城市更新示范区 ©上海万科

 

因此,新公园的设计,并不是从一张“白纸”上凭空构想出来,而是在现有场地的限制和挑战上进行。现有公园已建成多年,我们需要分析并处理地铁盾构荷载的置换计算,保留和移植原有乔木,并与两端商业以及周边社区紧密结合,解决居民生活中功能缺失的各种痛点。整个设计工作贯穿了对场地的尊重以及对社区的关爱。

 

图片

△ 有机链接周边城市界面的绿毯公园 ©吴浪

 

03.
场地的声音

 

2023年夏初,上海的气温已经非常炎热,我们在聒噪的蝉鸣声中与这处已经建成近十年的公园初次见面。狭长的场地呈南北走向,被一条横穿的市政道路分成南北两区,我们需要改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区,地块宽60米、长400米,被万科开发的综合体所包夹,场地一侧是已建成的一期办公园区,另一侧是正在建设的三期商业综合体。公园一边的工地,建筑塔楼已经封顶,建筑高度与公园的宽度差不多是1:1的关系,并且综合体与公园之间没有车行道,站在公园之中,城市气息扑面而来。商业综合体有许多新开口,与公园流线不时发生冲突。

 

图片
图片

△ 现状公园与在建三期商业的关系急需得到改善 ©大小景观

 

公园里人不多,蝉鸣声衬托的这里愈发宁静,七年前种下的大树早已绿影悠长。我们走在一条蜿蜒的多功能跑道上,两侧是起伏的地形以及被跑道串联而成的一系列面积相差无几的空间:有的是草坪、有的是林地、有的是丘陵绿岛或绿阶剧场。公园的现状景观结构非常清晰:多功能跑道一直延伸至马路对面的北段,进一步串联起更多的功能空间。起伏的地形带来了“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观感,像一座现代的游园(strolling garden),以观赏为主。

 

图片
图片

△ 多功能跑道旁的风景,以游赏为主 ©大小景观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块使用率不高的绿阶剧场,立着几根高大的石柱阵(后来得知由日本建筑师塩崎太伸设计),其中四根落在一片湿地水池之上。在现场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整座公园位于地铁盾构之上,这意味着公园的荷载不可能增加,只能减少或者维持动态的平衡。我们还了解到周边的社区居住密度日益增加,运动锻炼、亲子玩耍、宠物社交等需求不断攀升,但现有公园无法满足这些新的邻里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新建的商业综合体与公园的衔接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梳理。

 

图片
图片

△ 使用率不高的户外剧场、观赏为主的湿地水池以及艺术石柱 ©大小景观 

  

04.
设计策略 

 

现场的直观感受形成了我们对场地问题诊断的依据,当天我们便讨论并确定了设计策略。这些策略从概念设计阶段到方案深化阶段贯穿始终,是项目推进的重要指导原则:

 

“保存自然”  
Preserve Nature


经过了七年的自然生长,公园的生态环境已经趋于平衡,这种平衡不应被硬生生的打破,所有已经成荫的大树都会被最大化地保留(这意味着需要保存大树附近的场地标高),即便遇到不得已的情况,乔木也会被就近移植。在保证现有自然基底的前提下,公园的绿量和生物多样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一座万物友好的小城市森林,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护。而这片自然,也为周边高密度的社区提供了更多服务的可能性——从儿童友好的自然科普体系,到宠物友好的便利口袋,再到自然友好的动植物栖息地。

 

图片

△ 保留、移植与融入 ©大小景观

 

“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Diversify Scales


改造一座公园的复杂系数远远大于新建一座公园。我们不仅要满足使用者新的使用需求(因周边的社区密度日益增加而产生的运动锻炼、亲子玩耍、宠物社交等需求),同时也要协调公园现状的制约条件(如:成荫大树、盾构荷载、现场可以保留和利用的元素等)。我们甚至还要链接改建后的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如:新建商业与公园开口的矛盾、公园与已建成办公区与的衔接关系等)。如此琐碎复杂的限制,是否能通过一个巧妙的策略统筹协调起来?我们决定基于公园原有的多功能跑道这条“脊柱”,让其两侧原本同质化的空间更加多元化——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这无疑是一个既高效又节约的改造策略。

 

图片

△ 归置场地,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大小景观

 

“可参与的地形” 
Participatory Landform


公园原有许多微微起伏的现状地形,仿佛一座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现代游园,但大部分场地只可远观,无法进入且无使用功能。实际情况是,使用者对不同地形的使用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大胆而富有创意。我们完全可以更开放的将地形设计成一种基于体验与社交的、动态的三维空间。通过改造而被重塑后的地形,不仅能强化原有的视觉景象,更重要的是将地形改造成为了可使用的社交场所(social space)。

 

图片

△ 创造供人舒适使用的竖向空间 ©大小景观

 

05.
关于“边界”的艺术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有许多关于“边界”的设计思考。学者Edward S. Casey曾经对“边界”做过许多论述,他跳脱出人们对边界物理性的常规理解,关注“边界”的非物质性。借此,我们希望进一步阐述设计中对“边界”的处理:

 

 

“从显著边界到微妙边界”
From Salient Edge to Subtle Edge


Casey提出,许多因素(如:人们的日常经验、社会认知、多重边界的交织等)都会对“物理”边界产生影响,使得原本明确清晰的“界线”(borders)变得暧昧不明,并可能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朝着更开放的“界限”(boundaries)发展。通过设计,我们可以将感知度高的、明确的显著边界(Salient Edge)变成暧昧的、低辨识度的微妙边界(Subtle Edge)。“躺平公园”并不是一座孤岛,它的四边(总长度将近1公里)与不同的城市界面相邻。在目标层面,我们希望让这条硬朗的边界消失,使公园融入城市的肌理中;在实操层面,我们通过设计降低边界的感知度。例如,公园与三期商业的边界,原本是一条宽约20米的通道,我们通过将公园的铺装肌理延伸至商业区内的多条通廊,并在这些通廊的端头给与不同的节点回应,模糊了公园与商业之间的边界。

 

图片

△ 从显著边界(Salient Edge)到微妙边界(Subtle Edge) ©大小景观

图片

△ 公园与商业之间的边界处理策略 ©大小景观

 

“从被动边界到策略边界”
From Passive Edge to Tactic Edge

 

Casey认为,人们的眼睛会本能地移向物体的边界,主动寻找它们的外延。因此,边界是蕴含潜能的(“every edge has power”),通过设计,赋予边界更多的能量,可使一条被动的边界(Passive Edge)变成一条策略的边界(Tactic Edge)。通常,公园里的软硬边界由植物和硬景的区分而产生,形成一条被动的边界。为了满足场地盾构荷载平衡的要求以及坚持保留原有乔木的原则,我们很难对绿地内的原有地形进行过多干预,但对绿地的边缘却大有可为。因此,我们将边界的处理作为一种主动策略,用于调整软硬空间与氛围之间的关系。例如:抬升的边界(提升人的视野),加宽的边界(让人驻足停留),架空的边界(保证下层生境的连通性),翻卷的边界(暗示着“地毯”的形态),起翘的边界(鼓励与身体的强烈互动)。

 

图片

△ 从被动边界(Passive Edge)到策略边界(Tactic Edge)©大小景观

图片

△ 策略边界:“一条不断起伏的城市绿毯”©大小景观

 

 

06.
空间布局

 

公园从北往南分别是五大主题空间:森灵绿谷、萌芽聚落、森活草毯、森息乐丘和绿动营地,不同主题空间的对比与切换非常明显,呈现出大开大合之势。

 

图片

△ 主题功能空间  ©大小景观

图片

△ 总平面图 ©大小景观

 

森灵绿谷

 

森灵绿谷位于公园的最北侧,是市民从定安路进入公园的主要入口。我们并没有对这片区域进行过多的改动,仅仅是将原有的园路予以拆除,架设了抬升的木栈道。这么做一方面降低了道路与原有地形之间的高差,从而改善了行人的视线体验;另一方面原本被园路占用的绿地与周边绿地合并成一个整体,使得种植更具流动性和贯穿性,绿谷的空间更具沉浸感。

 

图片

△ 定安路一侧公园入口 ©鲁冰

图片

△ 被园路分割的绿岛 ©大小景观

图片

△ 整合后的绿地,用漂浮的栈道相连接 ©南西影像 

图片

△ 漂浮在山丘间的森林栈道 ©鲁冰

图片

△ 森林躺网通过飞桥连接萌芽乐园 ©鲁冰

 

木栈道沿线布置了多组休息口袋,我们称为“森林躺岛”——森林中有一张巨大的“躺网”,漂浮于一片芳香植物之上,为“躺平的您”提供一份具有疗愈功效的天然香氛,舒缓神经,身心放松。

 

图片
图片

△ 绿荫环绕的森林躺网 ©鲁冰

图片

△ 翻卷的地毯 ©鲁冰 

图片

△ 翻卷地毯上的滑板少年 ©VansChina

图片

△ 在森林躺岛上肆意躺 ©南西影像 

图片

△ 设计师返场体验躺岛 ©李青楠 

 

萌芽聚落


因为紧邻三期商业的东入口,萌芽聚落成为了设计浓度最高的区域。这里曾经是一个户外剧场和生态水池,两侧被高耸的山丘环绕。随着三期商业的开放,原有的山丘成了商业和公园之间的屏障。我们将山丘从中间分开,创造一条从商业区通向公园的峡谷,峡谷尽头被设计成挑空的天然客厅,既可以遮风挡雨,未来也可以成为灵活的快闪场地。客厅背面被绿意盎然的草毯包裹,无论是从商业区还是森林草坪望去,这里都是一处松弛自然的视觉焦点。

 

图片

△ 改造前的生态剧场 ©大小景观

图片

△ 萌芽聚落鸟瞰 ©鲁冰

图片
图片

△ 绿毯峡谷 ©鲁冰

图片
图片

△ 视线通廊 ©鲁冰

图片

△ 最自然的视觉焦点-绿毯 ©鲁冰

 

在另一座高耸的山丘上,我们设计了一座漂浮的“萌芽乐园”,设计灵感来源于“城市绿毯”上萌发的嫩芽,象征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这里有丰富的游玩设施,如攀爬架、滑梯、摆荡球等,还有一个充满趣味的“花芽绽放”互动装置,吸引孩子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感受生命的奇趣。

 

图片
图片

△ 漂浮在山丘树林间的萌芽乐园 ©鲁冰

图片

△ 在树梢的绽放装置 ©鲁冰

 

顺着“萌芽乐园”向下,是“萌芽石滩”,由原本的下沉生态水池改造而来。由于受到地铁盾构荷载和防水要求的限制,改造只能在原水景范围内进行。 我们以大自然中的河滩为原型,创造了一片褶皱起伏的微地形。水池上原有四根大石柱我们悉数保留,散置的河滩的大石块与其呼应,相得益彰。这片石滩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丝丝清凉,给人们一个可赏、可玩的城市中的野石滩。漂浮在石滩上的木平台和散落林荫下的坐凳,让家长们得以轻松地观望着玩水的小孩,同时相互闲聊。

 

图片
图片

△ 午后阳光下的自然石块与石柱交相辉映 ©鲁冰

图片
△ 对保留石柱上的某块“卵石”做不锈钢外包覆处理,以示对

建筑师雕塑创意的敬意 ©鲁冰

图片
图片

△ 树荫下自由嬉戏的孩子们与悠闲的家长们 ©鲁冰

图片
图片

△ 褶皱的微地形增添了乐趣但不影响孩子们的奔跑跳跃 ©鲁冰

图片
图片

△ 夏日傍晚的石滩人潮涌动 ©鲁冰

 

原户外剧场的坐阶被改造成平缓的草坡,于草坡上方为小朋友们精心设计了趣味十足的滑索。草坪上点缀了部分的乡土植物,希望唤起来访大朋友们的童年记忆。石滩上的石块蔓延至植物之中,仿佛是长在植物上的果实。人们可以在这里随意坐、躺,或踩着石头在自然中奔跑嬉戏。我们尽量保留了剧场散落的石柱,让它们与新生的植物融合在一起,继续讲述原有场地的故事。

 

图片
图片

△ 阳光下的丛林滑索 ©鲁冰

图片

△ 树影斑驳的眺望平台,也是滑索的起点 ©鲁冰

图片

△ 散落在乡土植物中的自然石块 ©鲁冰

 

 

森活草毯

 

从萌芽聚落向南,是公园里的一片大留白——“森活草毯”。这片由两侧商业包夹的留白,让人感受着更加鲜活的城市气息,也让人在视线上完全放松并舒展开来。草坪中央预留了举办各类型节庆活动的空间,在公园开放初期,这里已经举办了大型的手作集市,吸引了大量人群的到来。而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未来这里还将承载更多的使用场景,如户外音乐节、大型产品发布会以及自然科普教育活动。我们的设计师团队也曾在这里举办过一次有趣的“快闪草坪”活动,希望能以年轻人的视角,激发公园使用的更多可能性。

 

图片

△ 多变灵活的城市草毯 ©鲁冰

图片

△ 开放初期承载的大型市集活动 ©南西影像

图片
图片
图片

△ 三维立体的草坪 ©鲁冰

图片

△ 草坪边界之林荫草坡剧场轴测——家具使用手册 ©大小景观

图片
图片

△ 草坪边界之极具雕塑感草坡剧场©鲁冰

图片

△ 草坪边界之林荫叠级口袋空间轴测——家具使用手册 ©大小景观

图片
图片

△ 草坪边界之林荫叠级口袋空间 ©鲁冰

图片

△ 草坪边界之林荫沙发轴测——家具使用手册 ©大小景观

图片

△ 草坪边界之林荫沙发 ©鲁冰

 

森息乐丘

 

 从开敞的森活草毯上继续向南,便进入了——“森息乐丘”,这里原来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杂乱密林。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尽可能保留场地中的每一棵树,即便是枯老倒下的朽木,我们也会尝试以另一种形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带着这份思考,我们尝试创造一座“艺术森林”。我们以低干预的方式,在保留的树林下布置了漂浮的多层平台。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地镶嵌了各种趣味吧台,为人们提供了停留、休憩的好去处。在平台的中央,人们可以倚靠乔木的树干,坐着、躺着,甚至打个小盹儿。平台的远端与建筑二层延伸的台阶无缝连接,方便人们从二层商业快速进入这片艺术森林,也能为日后的快闪活动引入人流。在林荫下,我们种植了大量的蕨类植物。“森息乐丘”与“森活草毯”之间夹着一个小尺度露营草坪,这片草坪舒适又自由,人们可以在这里无拘无束地奔跑、玩耍,或者只是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任由阳光洒落在身旁。

 

图片

△ 改造前的杂乱密林 ©大小景观

图片

△ 森息乐丘鸟瞰 ©南西影像

图片

△ 为小型活动预留的露营草坪 ©鲁冰

图片

△ 艺术森林轴测——家具使用手册©大小景观

图片

△ 艺术森林——曾经的密林焕发生机 ©鲁冰

图片
图片

△ 低干预的方式创造多层漂浮平台 ©鲁冰

图片

△ 最大化保留原生乔木同时赋予它有趣的灵魂 ©鲁冰

图片

△ 哪怕枯老的树木也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它的生命 ©王旭峰

 

森息乐丘里还藏着一座“嗨宠乐园”:这里远离儿童活动区和商业空间,是为有宠物的主人提供的一片能与爱宠共享的专属乐园。 乐园由一圈有机的趣味坐凳围合而成。坐凳的设计随着空间的大小灵活伸缩。乐园内保留着的两株老榔榆,像守护者一样为这里提供清凉的庇护。我们将拆除下来的原有水池区域的模块材料,重新利用在萌宠乐园的土地上,任土地自由呼吸、植物自由生长,狗狗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休息,感受大地的温暖与自然的柔软。乐园外围,我们种植了一圈狗狗喜爱的植物,小巧的“绿包”如同天然的迷宫,让狗狗们可以欢快地来回穿梭。南侧,则是朝向运动场的翻起构筑,背面爬满了各种绿色植物,形成了斑驳分明的绿色草毯,成为乐园的视觉焦点。

 

图片

△ 被绿色包裹的“嗨宠乐园”©鲁冰

图片

△ 乐园的边界由伴随空间大小灵活变化的坐凳围合而成 ©鲁冰

图片

△ 萌宠们在老榔榆的树荫下欢乐的玩耍 ©鲁冰

图片

△ 嗨宠乐园休憩区轴测——家具使用手册 ©大小景观 

图片

△ 散置回收的材料让大地自由呼吸焕发绿意 ©周世龙 

 

绿动营地

 

绿动营地位于公园的最南端,这里是一座森林里的运动场。我们在球场与球场之间种植了高大的乔木用以提供树荫,希望让人们在挥汗后能享受自然的凉爽。球场地面使用了青蓝色系作为主色调,与公园的标识系统相近。运动场外设计有遮阴廊架,供运动前后的等待和休息。运动场外围栏旁,设计有一处林荫观赛口袋,方便散步的人驻足观赛,或许还能给自己找个加入运动的理由。公园的跑道也被重新设计了流线,蜿蜒于公园东西两侧,将两侧商业空间连接起来的同时,让跑者充分感受变化的自然。

 

图片

△ 落日下的森林运动场 ©鲁冰

图片

△ 林荫的观赛口袋 ©鲁冰

图片

△ 树林下的运动充能站 ©鲁冰

图片

△ 运动场的城市界面 ©鲁冰

 

枫林街市

 

 枫林街市是公园与三期商业之间的过渡空间,同时也串联了公园的南北两个主要入口(南侧地铁口与北侧定安路入口)。为了让公园和商业更自然有机地融合,我们在铺装设计上做了不少巧思。商业空间的铺装强调了两个方向——与建筑幕墙平行及与建筑幕墙成45°角,这样一来既提升了行进方向的舒适性,又强调了进入商业的引导性。两个方向的铺砌以锯齿交错的方式实现,同时,通过模块化的深色波打渐变来区分不同功能的区域:通行空间、过渡空间、外摆空间和中轴及强调空间。

 

图片

△ 公园与商业模糊的边界 ©鲁冰

图片

△ 公园与商业铺装衔接策略 ©大小景观

图片
图片

△ 绿意盎然的枫林街市 ©鲁冰

图片
图片

△ 夜幕下的枫林街市 ©鲁冰

 

街市沿途散落着有趣的小节点,这些节点大多位于商业通廊与公园的交汇处,形成双向的视觉焦点。比如柳树平台,在两颗保留的老柳树下设置的漂浮平台,微微扬起的一角,为休息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感,也为定安路入口增添了一个视觉焦点;又比如“白白岛”——一座掩映在树林中的白色廊架,倾斜的廊架顶满足了视觉展示的需求疏密有致的镂空格栅则形成了别样的光影效果,为商业快闪活动提供了时尚的氛围。

 

图片

△ 柳树平台轴测——家具使用手册 ©大小景观

图片
△ 老柳树的新生 ©鲁冰

图片

图片

△ 柳树平台——公园与商业交汇处的视觉焦点 ©鲁冰

图片

△ 白白岛轴测——家具使用手册 ©大小景观

图片

△ 白白岛——树林里漂浮在人防出入口的白色廊架 ©鲁冰

图片
图片

△ 多层的漂浮平台可供人流休憩停留,未来可灵活快闪 ©鲁冰

图片

△ 不同角度倾斜的组合格栅可以带来趣味的光影变化 ©鲁冰

 

07.
寻找森林:城市里黏贴一片自然

 

 

现场的那些树

 

我们的种植策略希望在“城市地毯”的基础上展开:城在林中,人在林下,在这条起伏不断的景观地毯上,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森林。场地中有许多现存的树木,保留或再利用是植物设计中的重要原则。一些看似杂乱的小乔和灌木,也在营造植物群落关系时得以充分利用。一株断头新生的老樟树被悉心保留,并成为了场地演变的重要见证者,当项目建成回访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老树干里竟然生发出蘑菇,新的枝芽也正在萌发,这蓬勃的生机,延续着场地的记忆。

 

图片

△ 断头新生的老樟树 ©鲁冰

 

 

原生森林的呈现

 

我们力求场地的植物保持未经驯化的自然状态,尽量减少人工痕迹。我们不刻意追求单株树形的端庄饱满,而是希望能够将一片完整的森林复制到场地之中,呈现自然状态下的最原生的群落关系。号苗过程中业主经常看上一些野树,也都“顺手”带入场地,结合场地原有的一些杂木,恰到好处的搭配利用,使场地呈现原生森林感。

 

图片

△ 号苗过程中看上的一片杂木林子 ©王旭峰 

图片

△ 整片林子被迁回场地中,在城市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珍贵,哪怕只是刚刚种下 ©王旭峰

图片

△ 林子与周边群落关系建立起来了,但这只是开始,更期待它们与这片新土地的联结 ©南西影像 

 

下木种植,我们没有进行过多精细的搭配,并且摒弃传统的过于追求即时效果的密种,而是尝试将习性相近的植物“随机”混种,呈现出更加松弛、自然的效果。这种混种方式不仅符合我们的设计理念,又模拟了植物的自然生态演替的过程。虽然初期可能出现露土、植株不够饱满的状态,但这为植物的未来生长留足了空间,同时大大减少了后期的维养成本。另外为了打造不同的森林感,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混种”方式,例如,在紫荆花林下起伏的“包包”,采用多年生常绿草本营造出素雅的花甸效果;在香樟密林下的休息木平台处,选择蕨类为主的阴生植物营造静谧的氛围;在童玩区,则了选择一些乡土植物,希望能够唤起童年的某段记忆。

 

图片

△ 阴生地被混种 ©鲁冰

图片

△ 花甸地被混种 ©鲁冰

 

施工过程中的挑战


无论是原生乔木的“整体迁移”,还是下木的“随机混种”,这种看似“随意”的种植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并非易事。种植工人早已习惯了标准化的栽植方式,对于他们而言,“随机”种植似乎意味着不符合标准,为了确保最终效果既符合设计初衷,又能让植物自然地生长,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和不断地引导工人并适时调整。

 

图片

△ 花甸混种调整前,种植均匀,边界过于整齐 ©刘瑶瑶 

图片

△ 花甸混种调整后,模糊边界,种植更加随机 ©刘瑶瑶

 

08.
自然教育与萌芽乐园

 

我们认为,自然不仅是孩子们游戏和探索的场所,更是他们学习、成长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载体。在自然中,孩子们能够更加直接和感性的方式体验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故而我们设计的初衷不仅限于为孩子提供在公园户外玩耍的场所,而是想着为孩子提供与大自然更多链接的机会,增加他们对大自然和户外空间的接触。

 

图片
△ 树林掩映下的萌芽树屋 ©鲁冰

 

我们延续景观的设计语言与空间形式,提取最具场地记忆的石、水、树、花等自然物质和元素,融入到场地儿童游乐设计中,在景观这条起伏不断地绿毯上,创造与自然互动的游乐场地——萌芽乐园。我们依据儿童体能及相应身体发展所需,将场地游乐划分为轻松探索型游乐(3-6岁)和挑战探索型游乐(6-12岁及以上),让所有年龄和能力的孩子们都能在这样一个沉浸式的自然景观中奔跑、跳跃、玩耍、学习,发现这里的野趣。与自然游戏,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的兴趣!

 

图片

△ 萌芽乐园游乐类型 ©大小景观 

 

为了让孩子们重回自然,重建与大自然的链接。我们从场地的趣味性、专属性、艺术性、儿童友好四个维度进行切入。趣味性:在设计中突出游乐的趣味性,让小朋友自己发现、寻找发挥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同时抓住小朋友最基本的玩乐方式——滑、爬、钻、跳等,在自然中玩耍。利用各种设施搭建小朋友和自然接触的桥梁。专属性:从生态教育角度的思维出发,将场地的游乐与植物设计有机结合 打造乐园专属的自然教育主题场地,让孩子们去认识自然生态,在探索中唤起起孩子对自然的好奇。艺术性:充满艺术氛围的游乐场地可以让孩子们更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有益于儿童们的智力发展。儿童友好:以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合理的游乐分区,满足孩子的多人互动游戏需求,游戏设施的尺度可以多个孩子共同使用,引导孩子们的交流与合作。

 

图片

△ 萌芽乐园可以做的30件事情 ©大小景观

图片

△ 结合场地搭建的自然教育课程 ©大小景观

 
09.
小结

 

徐汇中城绿谷是一张巨大的“城市绿毯”,为高密度的城区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我们以自然,松弛的空间设计,让这张“绿毯”更多地链接了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使公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亲子乐园、自然课堂,到运动生活与骑行畅游,再到轻松躺平,新生的公园为全龄段的市民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

 

作为一座万物友好的城市森林,徐汇中城绿谷为喧嚣的城市提供了一片难得的绿洲。从儿童友好的自然科普体系,到宠物友好的便利口袋,再到自然友好的动植物栖息地。公园成为了各种生物共生共存的场所,为区域微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作为大型社区公园改造的案例,徐汇中城绿谷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量了原有场地的各种限制条件,从地铁盾构荷载的置换计算,到原有乔木的保留与移植,再到与周边社区的重新连接,都体现了对社区环境的尊重与关爱,并从中焕发出更丰富、更温馨的社区精神,为未来高密度城市公园改造提供了思路。

 

图片

△ 城市绿毯鸟瞰 ©鲁冰 

 

彩蛋:设计师感悟与寄语

 

项目建成之后作为游客回来体验,躺在东区树林底下的躺网上,绿荫如盖,蝉鸣声沸腾,伴着孩子们的嬉笑声,吵吵闹闹的…设计初期,我们构思一个长在植物里的乐园,在图纸上有过无数次的想象,但远不及此刻的生动。—— 青楠

 

如何理解公共性,将决定我们创造出怎样的公共空间。徐汇的项目落地,为人们提供了可以相互交流互动、公共生活的舞台,很开心能让周边居民在生活与城市之间拥有一个美好缓冲地带。—— 颜琴

 

23年8月初,我和场地初次相遇,那天不是很热,周围几乎没人,特别安静。我花了大半天逐一标注记录现场的乔木,紧接着就是团队成员的多次往返现场。24年7月末,项目建成后团队回访,公园里变成了另外一种景象,整个空间被重新唤醒,我看到了那么多快乐的脸庞,此刻,值了!—— 瑶瑶

 

这是一个共同致力完成的项目,从设计到建成,都享受其中。当被翻转了百八十遍的模型从屏幕窗口上呈现在真实世界之中时,以非常熟悉的步伐找到草坡视野最佳点,慵懒地躺靠下,看着烈阳透过树影,看着各种身影活动于场地。脑海里已然没有太多想法,只有“满意”。—— 蓝皓

 

很高兴能够成为设计的一份子参与其中。希望未来我们的空间是丰富多元的,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在此发生,让每次来到这里人都能有新鲜感;期待我们的家具如同我们设想的一样经久耐用的,陪伴着来到这里的人们,一起共度漫长的时光。—— 艺斌

 

作为项目深化设计师,连接方案创作和实施落地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与团队伙伴一起就场地限制、工艺难度、时间限制等等探讨、博弈,这之中有妥协有坚持,乐在其中。—— 志华

 

这是从一个夏天到另一个夏天的故事,仿佛一场梦,幸运的是,我们能一步步将它实现。从最初的头脑风暴,到无数次的沟通交流,每一个想法,每一次讨论都让我记忆犹新。我们不断去现场,与旭峰、上海园林的同事们一起面对施工难题,看着场地一点点成形,心中充满了感慨。感谢这个公园,感谢为它付出的人,感谢这段让我焦虑又兴奋的时光。—— 世龙

 

脑暴概念期,设计决策过程高效;深化落地期,精进并一气呵成。甲、乙双方在设计推进中没有不解与阻力,充满的是信任与助力。延伸至建造的全流程,各股势力也在叠加助攻,直至圆满收官。记得建成后回访时,我有个问题是:本案在各自心目中能达到多少分的满意值,大家都谦虚了……我觉得如此多方酣畅积极的配合,值得个满分。—— 丙兴

 

多年来,我们在做地产和商业相关的设计时,总是不得已地将设计中的公共精神隐藏起来。“绿毯公园”的设计实践,终于让我们有机会不再“藏着掖着”,得以尽情地探索人与公共空间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座为所有使用者设计的公园,而这其中所包含的设计的力量,恰恰在于能够让不同的使用者共处,又各得其所。—— 惠城

 
项目信息

设计名:绿毯公园 

项目名:徐汇中城绿谷 

地点:中国,上海 

景观设计:大小景观 

设计团队:钟惠城、周世龙、颜琴、李青楠、蓝皓、张艺斌、刘瑶瑶、林丙兴、陈志华、胡家齐、陈翔 

业主:上海万科 

业主团队:张海涛、方海锋、鲁明、王嘉莹、王旭峰、周瑞麒、赵余彬 

景观施工图设计:上海季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施工: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童趣装置及健身设施施工:大小营造 

景观方案结构顾问:iStructure 

钢结构设计:上海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钢结构所 

花境顾问:无尽夏景观 

水景顾问:上海素水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标识艺术顾问:孙佳艺 

标识设计:上海崭拓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自然教育及童玩标识设计:大小营造 

标识施工:步景标识 

灯光顾问:bpi照明设计 

宠物乐园装置艺术顾问::Wallpaper、Nendo 

综合体建筑设计(三期):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摄影摄像:鲁冰、南西影像 

 

Design Name: The Urban Carpet 

Project Name: Shanghai Vanke Midtown Green Valley 

Project Location: Shanghai, China 

Landscape Design: Atelier Scale 

Design Team: Huicheng Zhong, Shilong Zhou, Qin Yan, Qingnan Li, Hao Lan, Yibin Zhang, Yaoyao Liu, Bingxing Lin, Zhihua Chen, Jiaqi Hu, Xiang Chen 

Client:  Shanghai Vanke 

Client Team: Haitao Zhang, Haifeng Fang, Ming Lu, Jiaying Wang, Xufeng Wang, Ruiqi Zhou, Yubin Zhao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ocumentation: Shanghai Jixiang Landscape Design LTD 

Landscape Contractor: Shanghai Yuanlin Group 

Playground and Workout Facility Construction: Atelier Scale Fabrication Lab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sultant: iSturcture 

Steel Structure Design: Shanghai Architectural Design LTD, Steel Structure Institute 

Herbaceous Design Consultant: Endless Summer 

Water Feature Consultant: Shanghai Sushui Design 

Signage Art Constultant: Jiayi Sun 

Signage Design: Shanghai Zhantuo Architectural Design Engineering LTD 

Nature Education and Playground Signage Design: Atelier Scale Fabrication Lab 

Signage Contractor: Bujing Signage 

Lighting Consultant: BPI 

Pet’s Pocket Installation and Art Consultant: Wallpaper、Nendo 

Architect (Phase III): Nikken Sekkei

Photographer: Bing Lu, Nancy Studio

0条评论

关于我们
产品
服务
网站栏目
咨询反馈
close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园景人】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