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景人
首页
资讯
景观干货
招聘
景观案例
园匠杯
网址导航

上海宝山区文化馆 / 水石设计

感受那一份宁静与柔曦

上海宝山区牡丹江路

11697㎡

2015年-2019年

水石设计

2024年

夏至

背景 | CONTEXT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缘起


项目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城市中心地段,2015年进行更新设计,经历近十年的设计建造,于2024年建筑、室内最终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是工作室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设计的城市更新类项目。

图片
图片

▲项目概览 ©夏至


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建设后,将如宝山文化馆这样位于城市中心,且具有一定年代历史记忆的存量建筑更新再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设计认为建筑的更新不仅是本身的一次物理空间的重生,更是一场旨在能激发整片区域活力变革。如何既能满足建筑自身的要求,又能处理好与周边城区复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做到恰如其分的设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图片
图片

▲鸟瞰©夏至


宝山文化馆从1985年建造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传播文化、服务民众的重要使命,2005年进行过一次改造升级。然而原有建筑空间和形象已经不满足现在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建筑也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加之周边环境的快速发展,文化馆在区域文化版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减弱,需要从内到外的进行整体修缮。我们希望建筑能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需求,能以一种轻盈、开放、包容的姿态呈现在城市中,形成建筑文化性格的重塑。

图片

▲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

▲2015.12原建筑外立面

图片

▲2017.05原建筑室内空间

图片

▲2018.03结构拆除

图片

▲2020.09钢结构施工

图片

▲2021.01主体结构完成

图片

▲2021.09幕墙安装

图片

▲2021.11室内硬装

图片

▲2023.02室内及灯光

 

02
“抽丝剥茧”梳理繁杂功能


此次改造首先要解决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内部功能空间的提升。文化馆原有内部空间功能复杂,剧场空间、展厅、影院、培训教室、工作室、内部办公等都集中在一个建筑内部,随着功能不断的叠加,流线变得错乱,空间也略显压抑。不属同一产权的沿街商业空间,也杂糅在建筑底层,给设计和改造过程都带来一定的难度。

图片

▲改造程度爆炸图

图片

▲重点空间改造设计


根据功能和产权归属等条件,确定将改造分为三个功能区域考虑。首先是大剧场,大剧场作为文化馆的核心功能,空间结构复杂,同时考虑到剧场和居民楼紧十余米间隔,故不进行大的拆改,空间主体保留,只对舞台的规格和观众厅内部装饰进行升级。其次为北侧活动室和办公空间,因与底层沿街商业有上下空间交叠,在保证沿街商业不间断经营的情况下,上部结构保留,对内部空间重新组织划分。最后是南侧入口区域,与室外广场联系共同形成建筑的形象面,作为重点空间对其进行拆除重塑。

03
“移花接木”组织高效交通

 
确定拆改范围后,设计师根据空间尺度关系“移花接木”,适度的植入三个大小不一的中庭将各功能流线串接起来,同时通过屋顶天窗引入了自然光线来解决空间的沉闷感。入口大厅是整个空间营造中的重点区域,设计首先打造了一个四层通高的中庭空间,将展陈空间、实验剧场、休憩区域错落地穿插其中,形成空间的上下对话关系。不同方向的楼梯联系上下空间,引导人流去往不同的功能区域。钢琴曲线型的空间边界设计,具有流动感和艺术感,体现出自由、活力的性格气质。迎室外富有广场一侧,底层弧形通透的落地玻璃与室外形成视线的互通和互动性,上部四层通高的玻璃幕墙和穿孔铝板相结合,将光线柔和的导入大厅中,顶部的三角形采光天幕,悬挂装饰铝板,遮阳的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进深感和层次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透过天幕和穿孔板,柔和的投射到室内地面和墙面,呈现出变幻的光影效果。站立其中,仿佛置身光影的艺术世界,屏蔽了城市的喧嚣,感受那一份宁静与柔曦。


图片
图片

▲黄昏外观 ©夏至


北侧展厅和活动室区域在二层以上设置方形的中庭空间,楼梯和展陈空间结合,围绕中庭拾级而上。屋顶天窗引入自然光线,把原本深邃幽暗的空间打亮,使得上下功能流线更加明确流畅。内部办公的区域围绕狭长的中庭布局,配以简洁的绿植休憩座椅,空间更显舒适和惬意。大剧场部分也延用了外部的设计策略,观众厅用波浪形的白色、木色板搭配,在柔和流动的空间中捕捉音符和律动。

图片

▲黄昏街景 ©夏至


内部空间的整体梳理让功能流线更加合理,空间关系更加灵动。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巧妙的过渡与衔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了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和谐整体,既满足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又营造出了一种既开放又私密、既现代又温馨的空间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筑立面 ©夏至

 

04
“避重就轻” 提升城市形象


形象气质的打造选择“避重就轻”的设计原则,希望原本方正厚重的建筑形体能够呈现出轻松且灵动的姿态面向城市,市民能够更自由的参与到其中的文化活动中来。

图片

▲墙身断面 

图片

▲穿孔板分析


西侧和北侧界面紧邻居民楼,拆除部分违建,立面不做过多的大改动,主要更换窗户和白色涂料重新粉饰,清爽干净,对居民区做到干扰最小,环境视觉的提升。南侧主入口用流畅的曲线形态代替由原来的直线斜角,从沿街界面柔和的过渡到入口广场,打破原来威严庄重的形象感。沿街和广场凸出一横一竖两个建筑形体,形成形象窗口的昭示效果。整体采用双层表皮,内层是玻璃幕墙,保证室内的通透,外层的白色穿孔铝板富有韵律的排列其上,层层相叠,轻盈而浪漫。白天铝板的孔隙过滤掉室外的强光,形成了室内柔和的光影空间。夜晚华灯初上,室内的光线又星星点点透露出来,如同迷雾中的一座朦胧的灯塔,透出的微光与街灯交织,为街道披上了一层梦幻般的纱幔。原本的刚硬、庄重的文化长者形象如今幻化成了一袭白衣的翩翩少年,柔和而亲近,为街区增加了一抹年轻的色彩。

图片
图片
图片

▲幕墙细部 ©夏至

 
05
“捕风捉影” 营造艺术氛围

 

在建筑的空间和材料运用中,设计试图单一的色彩和材质来表现建筑的纯粹。光影的流动性和轻盈感,是建筑和室内空间设计共同致力的表达重点。原有的中性表皮转换为层次细腻、光影流转的白色穿孔铝板,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核心。设计巧妙的将7种不同穿孔率排列组合,形成大小不同且极富层次感的立面模块,随形体起伏波动,柔和渐变。光线透过不同的大小的孔洞,形成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使得建筑形态纯净又有细腻的变化。在明暗阴翳之间感受时间的流淌,关注每个人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细微感受。

图片
图片

▲入口处 ©夏至

图片
图片

▲入口大厅 ©夏至

图片
图片
图片

▲入口大厅近景 ©夏至


入口大厅处的双层表皮做了细微巧妙的处理,四层通高的双层幕墙,支撑竖梃比较粗大,设计将其藏于内外表皮之间,视觉上更加轻盈、通透。模拟不同时间段的光线条件,在屋顶采光天窗下设置了800mm高的矩形白色铝板,既避免了阳光的直射,又保证了室内的采光量,形成丰富的室内光影效果,营造宁静的文化艺术氛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阳光中庭 ©夏至

图片
▲阳光中庭细部  ©夏至

 
06
结语


近十年的更新建造是复杂漫长的,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运营业态的不确定性,导致设计时有调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对改造建设带来时间周期的延长和资金问题。周边居民对改造工程的反应也颇为复杂,一方面,他们期待这些老建筑能够焕发新生,为社区带来文化活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施工周期带来的噪音、交通不便等问题,也让他们倍感困扰,投诉不断。


图片
图片
▲大剧场 ©夏至

图片
▲小剧场 ©夏至

目前场馆已经投入使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优美的建筑形象都受到了市民的好评。但我们也关注到目前的使用场景相对于十年前的业态规划,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影响了部分空间的使用。建造完成只是它完成文化性格重塑的一部分,我们也期望建筑能在新的一个生命周期中,使用和运营的更好,不断的完善,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完成它的真正的蜕变,更好的服务于大众生活。

 

技术图纸

 

图片

▲总平面图

图片

▲一层平面图

 

图片

▲二层平面图

图片
▲三层平面图

 

图片

▲四层平面图

图片

▲东立面图

图片

▲南立面图

图片

▲剖面图

图片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宝山区文化馆修缮 

项目地址:上海宝山区牡丹江路 

建筑面积:11697㎡ 

设计时间:2015年-2019年 

竣工时间:2024年  

设计单位:水石设计 

建筑修缮+室内空间设计:水石设计-米川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徐晋巍、谢湲 

设计团队:张帅、方雁容、谢厚旻、张恺睿、李文章、奚海田、杨赫铭、吴结东、赵祯婕、杨库、赵丽锋、胡之超、朱润资、李晓烨 

建筑施工图设计:水石工程 

总负责:程晓燕 

设计团队:金江成(建筑)、曹发恒(结构)、郑垚、徐梦茜(电气)、余钢(给排水)、殷金(暖通)  

室内设计:水石设计-米川工作室,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蘑菇云团队:徐迅君,杨育青,徐聪,张智斌,甘若蓓,杨胜会 

室内照明设计:Lumia Lab麓米照明(庞磊,郑嘉豪,罗梦华) 

幕墙深化设计:江苏苏鑫装饰(集团)公司 

建筑泛光照明设计:上海越普光电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总包: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夏至

0条评论

关于我们
产品
服务
网站栏目
咨询反馈
close
close
close
close
欢迎加入【园景人】
快去完善你的个人信息吧!
完善资料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