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干货
旭辉罗琳:“后网红”时代,回归自然才是景观未来方向
2022-03-17 14:26  浏览:3245

编者注 :园景人最新访谈专栏 《 我是设计师 》,走进设计师,聆听他们的心声!


未标题333-1



罗琳

旭辉集团景观总监


对于罗琳而言,学园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真正爱上这个专业,是在工作中伴随着项目落地,看到人在使用自己营造的空间、很多美好的生活在景观里发生,这种创造幸福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过去几年,旭辉在重庆地区持续发声,佳作频出,不仅引来同行学习考察,亦有不少民众前往打卡,被称为景观届的网红。但在罗琳看来,网红项目只是阶段性的破圈方式,景观设计终将回归空间与设计本身,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两年,已经很难有形式超前的项目引起行业共鸣,相反,空间怡人、场景细腻的项目让人印象深刻。过了某个阶段,网红不再让人趋之若鹜,相反回归现代自然、生活本真的场景才是未来的方向。

学园林是一件幸福的事

以专业感知去体悟空间和设计

观察园林与人的互动

这已远远超出去景点泛泛打卡的快乐

对我来说,学园林是一件幸福的事。

大学前,我对园林专业知之甚少,仅凭对首都文化氛围的向往,种下了去北京上大学的种子。都说北京林业大学是全国最好的的园林院校,于是报考了北林。

得益于北林的地理位置,我们有不少美术与专业课都是在古典园林中展开的,比如在颐和园中写生、去苏杭地区的江南园林实地专业实习,在这期间我们几乎走遍了北京和苏杭地区大部分古典园林。老师会带着我们一起走访园子,感受空间,讲解空间背后的故事和逻辑,余下的时间交给我们自由感受园林,选取自己喜欢的场景去写生。

图片

▲拍于日本美秀美术馆


这是一段充分吸收与成长的时光,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更多是去接触美的事物。老师会给我们讲解园林的历史故事以及背后人文价值,带我们体会场景与人的关系。那段时光的学习经历给我带来最深刻的记忆,是与美和文化的同频共振。

图片

▲拍于日本美秀美术馆


也是源于那段经历,让我觉得学园林还是挺幸福的。仅仅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再去走访一处自然风景、一处古典园林,你的感受和其他人会很不一样。你能用身体五感去体会空间和意境,可以观察空间的价值和设计处理,感受空间与人的关系。这已远远超出去景点泛泛打卡的快乐。

真正爱上这个专业是在工作之后

看到人在使用自己营造的空间

很多美好的生活在景观里发生

带来的幸福感和心流是不断叠加的

毕业前夕,通过龙湖等地产的校园宣讲,让我们感受到重庆有优质的本土企业和较高的专业标准;另一方面,重庆直辖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和我同时期毕业的重庆同学们,也相约一起回到家乡发展。

回顾我的成长之路,如果说大学时期是开始建立懵懂理解、试图理解空间、人与美的关系,那么真正爱上这个专业,是在工作之后。工作后,慢慢有自己的项目呈现出来。感受到大家在使用你设计和营造的空间,看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场景在空间里发生,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不断叠加的。

回到重庆后,我曾经历过一家小地产公司。现在回想起来,那虽然不是一家流程、标准清晰的大企业,却让我建立了项目管理全流程的概念。传统的传帮带,我跟着师傅做设计深化、画施工图纸,跑工地。

合作的设计公司来自美国,我们拿着他的手绘图做设计深化。包括宅间的植物搭配、项目的高差衔接、材料应用都是我们在办公室一起讨论一起深化,再一起去项目上盯出来的。在这里工作的三年,虽然最终完成的项目不多,但都是细细打磨。工作氛围简单,出活慢,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像匠人一样细细打磨。

那时候,龙湖的景观在重庆乃至全国已经有很强的影响力,是大家竞相学习和参考的对象。不管是示范区还是大区,龙湖的施工品质、营造的生活氛围、植物的丰富性、画面美感都让入行不久的我深感佩服。

2011年底,我有幸加入龙湖。

图片

▲龙湖时期项目现场

作为一名景观专员。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就遇到巨大的挑战。春森彼岸项目地形本身高差巨大,存在大量景观与建筑紧密衔接无法割裂的界面。另外,项目即将进入施工的阶段,却发现景观图纸与现状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面对棘手的现状,当时的入职引导人带着我梳理问题:存在哪些差异,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现状是怎样的,我们如何结合现状去解决问题?

图片

▲春森彼岸项目交付效果

项目充分体现了山城重庆的特点,高差巨大,有许多四五米甚至高达十米的挡墙,我们要通过景观的手法去一点点软化那些硬质的不友好界面;有限的地块进深,需要将空间的价值最大化,为客户释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项目已经处于三期,同时需要思考如何将一二期统一的设计语言延续,与原本的空间发生关联。

最终项目交付的效果很好,我们在后期做了许多总结与回顾去分享项目的经验。而对于我自己而言,除了项目落地的成就感,交付即丰茂的空间,更多的是收获了个人的经验和成长。

图片

▲龙湖时期设计工作坊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项目的工作过程似乎成为了龙湖时期的小小缩影。在龙湖,我学会如何建立系统性的思维,遇到各式的问题,能够将源头梳理出来,从而高效解决。这项能力是通过团队内部多次的总结、复盘、共创、培训而来的。

另一方面,在多年的专业积累后,对自己的审美和专业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信心。我记得刚入职时我的部门负责人说过一句话,让我到如今依旧印象深刻:

设计师一定要看非常多的好项目。当你的好项目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不好的项目就无法入你的眼。哪怕刚开始你的经验不足,说不出哪里不好,但你能够识别出它是不好的。


景观是需要被感知的

我们持续探索如何协调设计师的感知和客户的感知

找寻专业维度和客户维度的契合点


龙湖的六年是我飞速成长的六年,从带项目到带团队。后期部门内成立产品中心,我担任了产品中心的负责人。那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项目管理量大幅减少,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输出什么,研究什么。恰逢龙湖内部的客研体系建立,客研支撑着公司的投资和产品决策,我们也希望通过客研的团队和工具,真正的走近客户。


图片

▲龙湖时期集团培训


景观是需要被感知的,而设计师的感知和客户的感知存在差异,专业维度和客户维度如何找到契合点?这一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能得到一些超出我们以往认知的、有趣的结论。

例如,当时我们的洋房客户反馈,他们最关注景观元素中包含阳光草坪。做项目时,我们通常会对草坪的预留非常克制,设计相对简单,成本也低,客户的认同度一定不高。但洋房的客户们却反馈,越来越高密度的洋房住区,阳光草坪是最好的透气空间,可以去遛狗,可以晒太阳,只是散步的时候看看也让人放松。

我们曾一度热衷于在主轴线上打造水景,将我们认知的美与价值感精心呈现,园区中这样的设置无可厚非,但当客户居住其中,也许让他们最放松的,最打动他们的是那一片阳光下简单的草坪。

加入旭辉以后,这一探索和研究一直在持续。旭辉在打造自己的大区归家体验动线,我们称之为5+X。即五大核心场景加上X空间,交由客户选择喜欢的空间和场景,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

不同区域的客户也会有不同的需求,江南的客户更喜爱森林和花园等生态型空间,如雨水花园、海绵城市、林荫大道等,更朴雅更亲近自然的体验;北方客户对于大气、利落的空间和显性价值感有着更强的诉求,他们希望整个设计呈现出洁净体面的样貌,界面要有足够的礼仪感,同时花园也要有丰茂的林下体验等等。

图片

▲旭辉集团旭日生培训


但就审美而言,我认为设计师本身的审美品味具有一定领先性。我们确实是看了更多的东西,融合了更多的知识。不要轻易怀疑或否定设计师的审美,但同时,客户的诉求更多是功能上、感官上、细节上、品质上的。甚至是参与层面的。

当然,以上情况并不包括设计师在策划阶段出现的问题,如一些偏刚需的客户,我们没有给他充分的满足;或是一些偏品质的客户,我们过分地去关注功能,而没有关注品质等等。这些则是设计师应该反思的问题。

对于找寻专业维度和客户维度的契合点,我们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比如在20年我们进行了社区生活场景的升级,推出了全龄3.0的场景体系,在21年,我们推出了旭辉自然课堂的景观活动品牌,希望这能成为链接客户与景观、客户与自然的一个渠道,带客户去使用和感受空间。

现如今,客户的认知也在进步。从原来的传统符号和表皮的审美,到对自然的向往、舒适度的要求。现阶段很多客户的想法是,回家就是让我放松休息的地方。在社区营造中,我们希望能够带给客户穿越城市回归到家的旅程,是住在森林下,或是花园里的空间,去休憩,去生活、去享受。


对于大的行业来说

未来一定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回归自然和生活本真才是未来的方向

2018年来到西南旭辉后(当时还是重庆旭辉),除了参与非常多的优秀项目外,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团队。当时面临内部人员变化,除了一名比我早到不久的员工外,我基本上是亲自参与了整个团队的搭建过程。团队内的凝聚力很强,内部的学习氛围和自驱力也很充足。

图片

▲西南旭辉时期团队考察

团队经常利用公休假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景观项目的实地考察,在旅行中共同学习、探讨,回来后每个人都准备好思考和考察报告在月会时分享,包括我们组织的每周午餐分享、大咖秀分享会等等,这种主动分享和互相学习的氛围在内部一直坚持地很好,交流活动可以助长彼此的专业热情,激发大家内心对专业热爱的火苗。

图片

▲西南旭辉时期团队分享会


在我看来,创新力一直是西南旭辉的优势和特点,很大一部分原因和重庆的土壤有关,重庆是一个景观产品百花齐放的城市,每年都会出很多优秀的项目吸引全国的同行来参观,竞争很激烈。我们要面对的有龙湖、融创这样的传统强队,还有设计出彩的万科,及产品力很强的香港置地。重庆的码头文化和江湖豪情,对于多元文化的冲击是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这样的竞争和人文背景下,创新是一定要去做的事情,我们在做项目时,也会不断深挖项目特色,怎样结合已有环境做出一些亮点来。

图片

▲旭辉集团景观团队共创会


早些年,旭辉也有一些网红项目。因为那时行业对于旭辉品牌的认知还没有那么高,我们需要有一些出圈的项目让大家认识我们。但就我看来,网红项目具有阶段性出圈的价值,但最终需要沉淀和回归,因为回归到生活的本真才是真正的历久弥新。

所以今年初,我们在做全年项目总结时,会发现去年的项目都不是太网红,反而更偏沉稳、低调了。我认为这是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通过网红项目破圈,当大家对品牌有了一些认知和期待后,我们其实可以做更沉稳,更多回归到设计和空间本身的项目。

在当下的阶段,其实已经较难去做出一个非常超前,或者非常突破的东西,并在行业内引起大的反响和共鸣。大家反而更偏向把空间做的舒服,撇开形式主义,而去关注使用和体验。

这一点也与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息息相关。2021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直观的感受就是去年上半年大家还觉得生机勃勃,未来可期,可下半年就开始断崖式的下降。包括动荡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对行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我认为未来行业规模会缩小,但一定会一直存在,不过产品结构会面临很大的变化。当外在的经济红利消失,我们能拼的就是内在的软实力,而这些包括企业对外经营的实力、融资的实力对于我们产品人来说,则是拼打造好产品的实力。未来会很难,但也会有很多机遇,经历了触底后,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化。

而疫情当下,很多人遭遇封城、封楼,不能自由走动,会越发激发大家想要出门、回归自然的欲望。其实在这个阶段,大家对于景观品质的诉求是强烈的。希望能有足够的空间让人们长久停留,也希望在停留时能有轻度假般的放松感。这是我能明显感觉到的,大家对于景观的诉求的改变。

从大的行业维度上来讲,我认为未来的景观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公共空间、城市更新等,伴随着人们对于户外需求的强烈提升,只有激发好的空间功能,或是提升原有品质,才会引发更多的消费和参与。还是前面说到的,景观设计终将回归空间与使用的人本身,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自我,创造超出预期的美好生活。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