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行业内就有关于后疫情时代的社区变革的讨论就当时我们对新冠疫情的认知,对现代社区景观带来的影响作了一番基础的探讨和畅想。当时我们大部分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都是建立于这样的前提下新冠疫情能全面结束,地产市场的发展也是相对乐观的情况。
然而,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来到2022年(也是新冠疫情第三年)的第二季度,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变化,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传播多、防控难度大,国外的防控效果都不理想等情况,我国近期也出现点多面广的复杂疫情形势。在短时间内期待新冠疫情能够彻底结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后疫情时代,在目前看来都是不太现实。目前的情况,可以看作是进入了我们的全民防疫时代。
在坚持国家动态清零的政策方针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地产市场进入黑铁时代,此时的景观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样的挑战下,作为景观从业者,如何坚持初心,以专业的精神去洞察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住宅景观的各种影响、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前置的判断加入我们,一起探讨动态清零政策之下,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景观演化探索!
除了归家的礼序,还要安放好生活
在国家的动态清零政策下,上海各个小区都因自身区域所属管控级别的不同而落实不同的管控政策。而在特殊时期,所有社区入口都无一例外地承担着比往日更巨大的压力各种生活必需物资,政府发放的物资,菜品、快递、外卖的存放、收取、配送,还有外来工作人员,团购的来访登记和消杀处理等等。
入口大门作为社区的门面,隔离期间大部分呈现出一片凌乱的状态
升级社区入口大门的功能
即使是处于管控区和防范区,大家都尽可能减少出门,各种菜品,快递,外卖都不可避免地堆积在社区入口。因为快递和外卖配送平时都可以送到各个楼栋,所以现在大部分的社区入口没有设置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这些物资,各种物资自然就无序地堆积起来,让来领取物件的人难以寻获,甚至会有出现丢失的情况。
给力的社区交通道路系统能减轻物资转运工作的负担
而处于封控区的小区居民不能出自家楼栋,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需经由居委的许可,由业委、物业,或志愿者帮忙运送到楼栋入口。每天几十户居民的生活资料的转运工作,可能就分配到几位非专业的志愿者身上,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巨大的工作量。而此时的道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便捷性和舒适度体现在道路的尺度和平整性的细节处理上。
相信疫情终将会结束,这些极端情况之下带来的困境可能只是一时的,但这样特殊的经历无疑促使我们对小区住宅的入口以及归家流线系统进行深入的反思过去我们所提倡的三重归家礼序,专属精致的院落入口设置,无疑是最大限度的加强了住宅社区的景观性,而在经历了极端情况之后,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反思和探讨,住宅社区的入口设计除了尊贵感和礼仪性,还需要前置考虑更多满足生活需求的物理空间,在极端情况之下需要寻求礼序和生活之间的平衡。
不出楼栋,也可以到达的公共空间
在上海动态清零期间,有不少人提出对大社区的憧憬,有人分享居家办公每次开线上会议的时候,住在大社区的同事可以在会所里边喝着咖啡边开会,小社区里的同事就只能窝在房间里。
缺少公共景观的社区生活了无生趣
绿化景观,活动空间一般的小区,在仅有的绿化附近溜娃,在快递物流存放附近的宠物社交互动,临时布置一些户外运动,聊以解闷。
居家这么久,现在拼的就是小区的绿化空间了
树阵广场新用法快递分类,总有你的一棵树
的确,对于居住地在上海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政策的小区居民,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活动范围可能就只是自己的楼栋。居住的社区配套不同决定了在封城期间的居家生活体验千差万别。景观资源比较丰富的小区,下楼做个核酸,拿个快递,体验感都更美好些,而在一些小社区里,既没有绿化景观,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除了看看窗外发发呆,隔离在家一整个月真的就没别的消遣了,住在不同景观品质小区的隔离生活,这其中的体验感都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如果身处的小区有不出楼栋也可以到达的公共空间,居民幸福感会大大地提升。这就需要社区在规划阶段做出调整,比如设置架空层会所,空中公共花园,屋顶花园等在建筑内部的活动空间。
如果能在建筑内部更加有机地结合公共活动花园,服务到不同楼层的住户,哪怕足不出楼栋,也能有一定品质的花园体验。那么即使在封控期间,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
楼栋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
虽然目前在很多刚改和改善型住宅里,架空层空间常被利用成为儿童活动、健身活动和社交休闲空间使用,但在后期投入使用时却常常因为缺乏物业维护或各种设施投入不足而没有被活跃使用。在这波上海新冠疫情过后,架空层空间应该会成为更多社区设计的发力点之一!
除了架空层,空中公共花园空间也可能成为业主喜欢的空间。目前常规住宅规划基本都把景观空间做了明确的划分(除了少部分架空层公共空间),其目的自然是希望能让住宅面积最大化。而随着我们的人均住宅面积日渐增加,刚性住宅需求普遍被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越来越高。住宅产品的升级需求也许会导致开发者适度牺牲可售的面积,通过提升小区的公共空间需求,为业主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从而获得住宅产品本身的溢价。
当大多数人的活动半径缩小至社区,社区只能越发向内生长,除了架空层,在楼栋之间布置空中公共花园,合理利用屋顶花园,甚至在各个楼层镶嵌邻里休闲花园,让儿童活动空间、观赏植物园、健身运动空间等有机融合到整个楼栋中不出楼栋也能到达一系列景观功能空间,即使进入隔离生活,在楼栋内活动也能更加多元健康,让生活免于无聊乏味。
发扬光大吧!社区中的植物力
在社区中居民排队验核酸的场景
隔离期间上海居民发表朋友圈记录每日所见所感
居家隔离期间,大部分居民唯一的活动就是下楼验核酸。长期处于这样行动受限的条件之下,人们容易形成心理上压抑。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安慰的,也许就是社区里的植物吧。居住在绿植空间充足,自然体验较为丰富的小区居民,哪怕每天下楼的时间很短,社区里的植物也有助于调节人们低落的情绪,以相对积极正面的状态来面对眼前的困境。
林荫之下的Tony老师操作间
在极端情况之下,居民对小区景观降低到基本的需求,在景观场地中酷炫的造型,极致的风格,都不重要,而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力量,更能支撑居民抵御负能量。这给景观设计师在社区设计中带来更好的灵感,需要更多的利用植物的力量吸引力、治愈力以及植物带给人们的想象力,给社区景观赋能。
用社区场景连接三大植物力
用植物演绎场所故事
在不同的景观场所风格中,景观设计师通过搭配不同季相的植物,打造特定的主题故事场景,回应人们内心所想故事的植物场景,从而加强景观场景的吸引力,提升人们对自然四季的感知力和敏感度,开启一种与自然和四季连接的方式,用植物场景模块的设计方式,让社区业主保持对植物、四季的知觉。
演绎不同故事主题的模式,传递情感共鸣,用植物造景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热烈的、浪漫的、温馨的、遥远的、东方的、神秘的构建植物世界与人的精神之间的桥梁。
主题场景植物模块
调动五感,探索自然
通过植物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色彩、质感、香味、声音、味道,对应我们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有关植物的五感体验对社区景观的价值,已经有很多相关成熟的研究,这里就不再论述。
这次长期居家隔离,给笔者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通过五感探索感知自然,并不是字面说的探索和认知植物某方面的形态特特质,而是通过植物感受大自然的季象变化,感知四季和我们的生活状态。
上海街道实拍:除了枯叶无人清理,大部分植物在缺少维护的情况下,依然一片繁华,展现出春天的气息
某程度上,不是我们调动五感去感知植物,而是植物随着季相变化而带来形态、触感、颜色的变化,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更敏感。通过自然植物感知到时间的流逝,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然与生活的关系。大自然没了人类,依然可以活得很好,而我们却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植物。我们需要以植物为尺,去保持感受自然的能力,并适当地调整生活节奏。
从这点诉求出发,我们未来的社区绿化造景,也许不应过度的强调全园林植物常绿的应用原则,适度的结合季相性质特点明显的植物,哪怕是黄叶落叶,都是季相的自然表现让小区植物能带给人差异化更大的五感体验,也许能让我们更有助于感受大自然。
用植物治愈生活
我们从植物中获得的治愈力无处不在等待排队核酸中,看到盛开的玉兰花;在荒废多时无人打理的小径上,看到盛开的野花;家中悉心照料之下疯狂生长的龟背竹;甚至是放在厨房角落那颗不经意发芽的土豆即使是很小的一处植物角落,都能让人静下心来,暂时放下焦虑。
植物的治愈力包括:滤毒杀菌、吸滞粉尘、隔音降噪、精气疗养、调节情绪其中在疫情期间,植物对人们的情绪调节功效显得尤为突出。据说,处在绿色的植物环境中,脉搏会比正常时候平均减少4-8次/分钟,血速缓慢,从而减轻心脏的压力,使得呼吸均匀平缓,脑电波波降低一半,给人安定的感觉。同时,植物精气进入鼻端,与嗅细胞结合,将嗅觉冲动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皮质之嗅觉区边缘系统,影响脑垂体,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及荷尔蒙系统变化,进而影响人的心跳、消化及情绪。这也许能较为科学的解释,在长期居家隔离如此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下,小区绿化、花园、甚至是阳台小植物都能给予人们精神安慰。
植物的治愈力体现在其诸多的健康功效,而有益于人体健康之根本在于疗愈植物能够与人产生直接的互动。植物的色彩,能够缓解眼部疲劳;植物的声音能够让我们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并减少烦躁;植物的芳香,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神经系统,分泌活性物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植物的质感和果实,会调动我们的触觉和味觉,产生新奇、愉悦之感。
植物作为居住区景观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元素,运用其天然的强身健体、理疗治病、健康辅助等作用,提升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也是未来居住区景观营造的主流价值点所在。
让孩子们到自然里探索
长久以来,在高度城市化的空间里,人们习惯了用各种色彩明快,形式酷炫的活动场地来打造儿童游戏场地,有太多的儿童乐园长在水泥世界中。而在目前的社区儿童活动空间中,存在大量针对幼龄儿童的活动器械,不太适用于大龄孩子,固定的硬质游戏设施对大孩子们缺乏吸引力,在很多成熟的社区中,大孩子几乎无处可玩。在隔离期,对只能在家上网课,缺乏跟同龄伙伴正常社交的孩子来说,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成长上的缺失。
人造的色彩均不能代替自然的色彩,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们感知日出日落、寒来暑往、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的权利。哪怕是在抗疫隔离时期,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权力也需要捍卫。利用场地的绿地,打造更多的儿童活动场地,必然会成为未来社区景观的主流趋势。
大自然是儿童探索和学习最好的场地,在户外自然环境里,通过接触不同的自然元素,能满足儿童探索创造的心理需求。抛弃对儿童游戏场地从形式感和故事感的固化思维设计方式,设计应先从场所活动的内容开始思考在一块自然场地中,孩子们应该能玩什么?
在大自然中的经历和体会,都无法被准确地设计。自然的场地是变化的,同一个自然游戏场地,孩子们能在变化的四季探索中游戏和成长经历春季的生机盎然,夏季的茂密繁盛,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萧瑟落寞,感受四季生长的气息。
在孩子们的眼中,自然里有无限的趣味等他们挖掘,流动的溪流,质感粗糙的砾石,植物发芽,长出新叶、开花、结果、还有虫子、蝴蝶、小鸟在变化的自然中,儿童可以在其中游玩,可以获得更多自然的常识。
和社区里一般的硬质儿童游戏场地一样,以自然造景为主的探索性游戏场地同样需要满足儿童成长的三大核心要素:体魄、心智、社交,在放学后的秘密基地里自由奔跑,冒险,在湿地自然课堂里学习各种湿地植物的常识,在砾石探索花园里,在小伙伴的陪伴之下一起玩耍。一座真正持续有生命力的花园,让孩子们重新到自然里探索,在四季植物的陪伴下成长。
万科儿童友好社区研发InterDesign 林德设计
天津旭辉天悦风华InterDesign 林德设计
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探索成长目前已经成为大部分开发商打造景观产品的主流价值输出。市场上也已经有不少项目,把自然植物课堂、自然探索模块成功落地,并投入使用,一些围绕植物认知,自然科普活动,自然艺术课堂等,开始在小区里热烈展开。这反应了社区儿童对自然探索强烈的需求,设计得当,同时也有赖于物业运营。除了景观空间场地和植物造景设计,在社区打造自然探索游戏场地,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物业运营的力量。
也许在全民防疫时代,在这不确定的喧嚣中,能在社区中打造一片生长繁茂的植物花园,和各种生灵悠然散步,身处如田园诗歌般的自然中追逐度过童年,已然是给孩子们最奢侈的礼物。
友好的邻里关系提高生活幸福感
被重塑的社区关系
防疫清零政策下的极端生活条件,不断考验着个体、家庭、社群、区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策略,让大家重新审视社区的自身生活和价值。看似封闭的社区里,因为抗疫这一共同目标让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了联系。
时光倒流回到一个多月前,大概大部分的上海人也不会预料到,会忽然之间和一同住了数年的邻居们如此频繁地交往着,甚至发展出不同的兴趣部落。隔离生活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生活资料的匮乏,也让大家感受到邻里之间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社区隔离微信社群生活观察志
根据笔者有限的观察,在疫情初期,不同的小区在一开始都存在矛盾和分裂,其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不同家庭无法共情他人生活需求而引起的例如年长的家庭,无法理解有小孩的家庭对食物的营养需求,认为牛奶是奢侈品;健康的家庭,无法理解需要出小区看病的家庭;经济相对富裕的家庭无法理解为了政府发放物资而抱怨的家庭等等。而能更快的相互妥协调整、化解矛盾、团结社区力量的社区,其生活条件就越快获得改善即使需求不一,但能通过沟通求同存异,从而解决各方需求。可以说,邻里关系得到改善的小区,隔离期间,幸福感越高;相反,邻里关系日益紧张的社区,会让人在隔离期间增加焦虑感。
社区隔离微信社群生活观察志
其实同住在一个社区,邻里之间并不是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是缺少沟通的机会,一旦打开了沟通的桥梁,更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大家瞬间活跃熟络起来。相信等疫情解封过后,不少社区应该会组织更多的邻里活动和兴趣社群。
轻风格装饰,重场所情节
重塑的社区关系,给未来社区的景观设计带来什么启示?
社区公共空间是产生交流的场所,好的社区公共空间是立足于社区而又超脱于社区的。它们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又在文化意义上超脱了某一个区域的限制,成为真正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间。
强调连接和交融的空间设计逻辑
然而有利于邻里交往的场地空间,核心在于连接和交融,而非场地景观风格化装饰。因此在社区景观公共空间设计上,需要轻风格装饰,重场所情节强化。空间作为人的活动场地的载体,需要更多地考虑人在其中的行为逻辑和活动内容。创造室内外连通,水岸之间互相渗透,软硬景相互交融,形成一系列看与被看,极具生活剧场感的空间序列,将更有利于促进邻里交往行为的发生。
天津旭辉天悦风华InterDesign 林德设计
空间设计的完成是由使用者和人共同完成的魅力之城儿童活动场地的云朵构架,白天小孩们在其中穿梭,追逐光影,开心的玩耍嬉戏,晚上变身成为社区露天电影院。场地的景观装饰风格无法定义人们的活动,而舒适合理的空间逻辑,却能让人们留下来,带来更多活动的可能性,更新场所生活剧情。或许,经历这次疫情,一些小区能重塑邻里圈,串起新的地缘观,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社区公共空间将激发一个地区乃至一座城市的活力。
林荫之下,草坪之上
林荫之下
居家这么久,现在拼的就是小区的绿化和空间了,这是最近调研隔离社区景观最常听到的一句感慨。确实,在这样长期的隔离和压力之下,没有什么比能在一片林下空间之下,熟悉的散步更让人感到治愈。在一片林荫之下,哪怕是下楼做个核酸,取个快递,都让人心情愉悦。在这特殊时期,我们还捕捉到特别的场景社区里的TONY老师在给居民理发,林下空间秒变TONY老师的林下SALON。
拥有林下空间让业主在社区隔离期获得大大的幸福感
社区隔离期的林下生活剧场TONY老师的林下SALON
随着我们留在小区的时间延长,人们对社区空间的使用频率变高,人们对空间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天性喜欢留在林荫之下的场地,这就需要空间的软硬景的相互融合,其实,比起用高成本打造的景观构筑物,林下空间绿色的景观客厅,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示范区和住宅社区中。
林下客厅 绿荫剧场
林荫、树阵,虽然是最质朴的一种造景手法,但无论是小尺度的林下休憩空间,阵列的公共广场空间,还是轴线上的林荫大道,融入自然的林下空间林下空间都自然的镶嵌在不同类型,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实现空间渗透,打造舒适又有颜值的空间体验。
草坪之上
社区里的草坪空间,是充满想象力的活动场地也许在疫情期间,我们的身体无法到达远方,而我们的内心仍然充满诗意。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业主在小区里的草坪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家庭生日派对,夏日音乐晚会,社区艺术节通过合理引导,在看似普通平常的阳光草坪之上,也能上演一幕幕精彩的生活剧场。
社区里的草坪露营活动
在草坪上举办各种活动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过去一直没有普及,其原因除了那时候人们还可以外出,在社区草坪举办活动还不算刚性需求以外,引导居民在草坪里活动,非常考验社区的物业管理、社区组织能力、相关配套、居民素质等等。
运动升级 全民健身
在4月居家隔离期间,刘畊宏直播健身迅速走红。人们对直播健身的热情,某种程度反应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反应了宅家的刚性需求没有健身习惯的群体,因为足不出户,减少了很多外出活动的机会,希望能在家进行健身活动,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而有健身习惯的人,被困在家,无法到健身房锻炼,被迫中断了锻炼计划,更希望在家也能锻炼。
刘畊宏夫妇直播健身引发全民居家健身热潮
未来等疫情稳定,养成健身习惯的人们,相信也会更倾向于在社区或家中完成健身比起在健身房花钱被动式的健身,承担疫情的不确定性,健身房倒闭的风险,如果社区景观内能有更多的运动健身空间,居民们自然是乐于使用。
社区中的运动空间需要升级,竞技性运动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是最能聚集人气的活动;在儿童活动场地中,考虑具有互动性的运动游戏设施,既能锻炼孩子们的体魄,也能促进亲子关系;专业的自训锻炼设施,包括各种无氧锻炼,上肢臂力,核心基础锻炼等 ,搭配有氧运动跑步、瑜伽等;在邻里社交空间嵌入轻运动元素,让邻里在交往闲聊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让小区更有安全感的配套
疫情期间长时间隔离可能出现的各种需求
一个多月的隔离,足不出社区,除了很多日常的需求都无法被满足,如食物菜品和日常用品的购买,理发等需求,还有紧急医疗救治需求,阳性居民的宠物寄养需求等等。传染系数极高的新冠病毒,让我们的生活随时陷入无序。疫情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对社区配套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获得相对的安全感。
让小区更有安全感的配套
小区内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卖部,在封控期间可能成为小区居民物资补给重要的基地,针对未来不确定的全民防疫大趋势,小卖部、便利店,更可能演化成无接触食品贩售机,能为小区提供一定的物资储备。对于大型社区而言,小区内部需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如理发,家政等服务,急救服务站点,宠物寄养站,在极端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宠物主人在疫情期间最大的恶魔,莫过于万一自己被送去方舱,宠物无人照顾,甚至遭遇不测。小区的宠物寄养站无疑能为宠物主人们提供最强的安全感。
把病毒挡在门外
长期隔离居家体验,都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室内空间设计的很多小细节,可能会直戳生活的各种痛处。反复下楼做核酸测试的体验相信大部分在清零政策管控之下的小区居民都有经历,这时候房子的玄关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外部到室内的过渡空间,需要完成全身的换装和消毒。
如果在房子的入口处,能有这么一个玄关+洗手台
然而目前很多商品房都忽视了玄关这个设计,导致我们的生活进门不仅没有挂外套、放鞋子的地方,现在更没有了可以放当天抢来的生活物资的空间。只要家里有玄关设计,无论是放点医用酒精,或者是钥匙口罩,甚至是想把在外穿一天的外套和家里分开,都有了足够的空间。全民防疫时代,需要一进门就洗手,洗手台放哪决定了洗手要走多少步,能少走几步是几步。空间允许的情况下,都会想办法在玄关附近增设洗手台,便于一进家门就洗手,玄关很好的作为居家防疫的第一道防线、缓冲地带。
创新户型:家里的公共洗手间,搬到了进门玄关位置
未来的住宅产品,玄关基本是消毒缓冲区,这里可以放置家里的所有卫生消毒用品。想象一下,每天核酸回来后,可以先进入洗手间,洗手甚至洗澡了再进门,这样的户型设计在无论是全民防疫的当前,或是当疫情过去后的生活日常,都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即使疫情过去,对卫生和健康的迭代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国民的心中回家洗手换衣服会成为如今跟戴口罩一样自然的事情。
入户洗手池、玄关衣帽间、外衣外鞋放置区域,甚至洗衣区都将成为对未来玄关的生活场景需要考虑合理布置的功能区域。作为隔离一个月、足不出户的用户体验来说,今后买房对户型要更挑剔些,再小的户型都要有玄关,如玄关处增设卫生间或者洗手台,相信将来一定是领先市场且非常受欢迎的产品。
宅居生活演化升级
由于大家在家待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很多,被迫宅家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各种需求,居家办公、网课、做饭、用餐、带娃等属于刚性需求,除此以外,还会迭代出一些新的需求,家里平时并不活跃的空间,可能会成为宅居生活演化的重点模块。
毫无疑问,厨房和阳台应该是解封过后大家会积极升级的功能模块。疫情让很多平时不煮饭的年轻人都被迫下厨,并发现了下厨自研新菜的乐趣,从而产生扩大厨房煮食操作空间,增设智能厨具,零食咖啡茶饮区等等的愿望。阳台承载着我们宅家生活的田园梦,能在阳台看着窗外的景观,或自己种的小盆栽,感受阳光和微风,一边喝咖啡一边工作如,如果能有条件种一些蔬果,简直就是在居家隔离人群里的决赛区。除了厨房和阳台,长期居家生活,让人们对健身,娱乐以及亲子功能模块也会迭代出更多的需求。长期被迫宅家的生活,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需求疫情是不确定的,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不变的,相信等这波疫情过后,大部分人会找到和自己的居所相处更好的方式换装升级,甚至彻底告别另觅新的住处开启宅家生活的演化升级的新时代。
写在后面的话: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2022年4月身处上海,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通过对不同社群的调研和观察,远远近近,对社区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疫情不断变化,不同区域,不同的人群有被影响。由于社会需求多元,经济收入差异,家庭结构的不同以及文化程度,过往生活背景等不同,在极端的生活资料缺乏的情况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当然更多的是邻里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好。景观设计也好,建筑设计也好,不能解决所有矛盾,但通过一定的反思和迭代,也许能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做出一点更好的改变。
一个月的隔离生活中,人们对小区以及房子的各种需求迭代。作为景观设计师的我,每天都在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每一种体验都将重新构建我们对生活的立体认知,让我们对人的需求有更丰满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社会没有盲点,我们的设计才会更成熟,更能让人产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