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干货
15位上海景观设计师“疫情”下的思考!
2022-05-18 18:13  浏览:1868


不久前疫情导致全国众多城市陷入停摆,上海更是几乎进入静默状态,园景人全网络平台以征询的方式向上海部分设计公司发出对话邀请,众多景观设计师在这一时刻深入思考,畅所欲言!


由于上一期文章反响热烈,此次平台再次发出邀请,让我们一起跟随话题,一起走进本期的设计说对话疫情!


拟邀问题:

1.作为景观设计师,此次疫情给您带来了怎样的灵感与力量?

2.疫情面前,您是否考虑过景观设计师可以做些什么?

3. 作为景观设计师,疫情的反复让你对景观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想法?

......


ps.展示顺序以人物姓名首字音序排列


图片


陈曦

ASPECT Studios 高级设计副总监


公共空间的价值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疫情的反复让我对公共景观的价值有了一些思考。


即使在疫情没有这么严重的时候,长途旅行也远不如几年前容易,大家多多少少被困在自己的城市里。


互联网无处不在带来了大家生活的匀质化,甚至让城市也匀质化,到处都是类似的网红打卡点,标准化的审美趋势,以及大量没有创造力的连锁经营。


而我们原以为拥有手机和电脑就拥有了生活所需的一切,但事实远不是这样。


我们在家隔离也依然没有离开网络,手机电量充足,电视,游戏机都唾手可得,但我们没有想象中快乐。


解封之后,第一件事是做些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反而是去辰山植物园看看春天,去黄浦江边上走走,去共青郊野公园烧烤。公共空间的价值并不是单一的美化,它承载我们的社交活动,确保我们对季节的感知,点燃大家对生活的热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图片


陈佐文

贝伦汉斯景观国际设计总监


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打造和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疫情本身并不能带来什么灵感,但会引起人的反思。在之前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如何博眼球,如何成网红,都是以销售为主导,激起人的购买欲望。但长时间的封闭,工作受阻,自由受限,人或多或少都会感觉烦躁、焦虑、紧张、不安,我们的居住环境如何安抚人的情绪,消解烦躁,舒缓焦虑,让人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我们以后设计中需要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所以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打造和恢复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们的日常居所,不但可以抚慰身体,更能够安放灵魂。


图片


董冰

飞扬景观首席设计师


疫情不会改变景观设计,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


疫情不会改变景观设计,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但是反复出现的疫情防控也许会影响我们这个行业很长一段时间了。首先是市场的改变。地产项目减少了,很多设计公司会把目光转移到市政文旅类的基建项目上,也会更多关注酒店商业,甚至是厂房园区这样的项目。还有一些公司在尝试着进入乡村建设的全新领域。而剩余的地产项目也可能会要求更高。因为销售市场和地产公司管理的改变,项目对景观设计也会提出更多不一样的设计期待。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会担忧,原先积累的设计经验,是否还能应对未来改变了的工作对象?


图片


胡启民

HWA安琦道尔创始人、总经理


设计将不再是视觉上的锦上添花,更应是功能上的雪中送炭

自从2020年新冠病毒流行以来,已经有很多业内大咖对疫情时代的设计走向以及理论体系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今天,我想结合自己近20天一线抗疫中参与隔离人员核酸检测以及协助阳性病人的转运的经历,谈谈我眼中的传染病毒对未来设计的影响。因时间仓促,不成体系,还望见谅。


在过去快速发展的二三十年里,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更多的是以舒适和美观为重。上海此次大疫,城市应灾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居住环境设计中对传染性疾控的不足,使得抗疫工作捉襟见肘,一定程度上来说加重了疫情的次生灾害,造成了社会的恐慌。从早期对新冠病毒的担心,渐渐演化成了对被转运去方舱或隔离点的恐惧,以及长期居家的不能外出的情绪上的压抑。


众所周知,应对传染病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主要途径。作为设计师,无论是城市规划师还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应该紧紧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看看我们如何能做得更好。


首先从城市规划层面,应合理规划并做好预案。疫情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未来规划和设计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公共绿地的时候,应合理布局,对这些设施布点和场地进行应灾的模拟及兼容设计,考虑不同灾害需求,为快速进行功能切换创造条件。此次疫情中方舱,隔离点的建设导致很多居民的抗议。而我在不同的隔离点工作时发现,很多隔离点仓促征用,是达不到三区二通道隔离要求的,这无疑加大了隔离人员和医护工作人员的风险。对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并没有起到有效作用,每天都有隔离人员在和医护人员被感染。因此城市规划也好,建筑设计也好,景观设计也好,在大型公共设施的改造以及大型城市景观空间的利用和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针对健康、卫生要求,提前考虑兼容性应灾功能设计。


其次,设计应有利于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小区入口,单元入口,入户口的空间组织需重新考量,提供合适的空间设置消杀空间,切断传播途径。疫情期间,小区都是封闭管理,小区入口空间常常堆满各种物资,还要进行消杀,因此小区出入口应尽可能的后退红线多一些,留出足够的空间满足各种动线和功能的需求。单元入口和入户口应尽可能满足通风的要求,很多公共空间的材料应该尽可能使用耐腐蚀材料,因为消杀液的腐蚀性极强,应避免次生灾害产生,有条件的建筑和小区,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减少人和物的接触。


因为封控,大量的中青年也只能在小区内活动,小区活动场地人口密度明显加大,这时安全距离以及适于中青年活动的功能考虑是明显不足的。未来的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在合理的人口密度与场地的尺度关系。确保无论是在小区内活动还是做核酸采集,都能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疫情期间,每人都做大量的抗原和核酸检测,会产生大量的医废垃圾,尽管上海是最早实现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但居民普遍没有医废垃圾的消杀常识,小区也缺少相关收集及清运设施。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这是必须考虑的。


除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还有就是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因此在我们做老人和儿童活动场地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做成封闭空间,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场地设施,把设备消杀的功能融合到我们的设计当中。


从封城封区封小区到封楼,病毒带来健康威胁的同时,也对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抑,如何创造一个更有治愈感的景观空间,满足平时生活和战时的抗疫的双重需要,值得所有景观设计师去好好思考,此次上海的为期两月的封城政策带来的种种乱象,或许将为我们所有设计师带来全新创作源泉。


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用科技与思想来为自然赋能,汲天地间的美好融于一方水土,为我们疲惫的心灵觅得一分宁静,未来无论好坏都将到来,设计师应该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设计将不再是视觉上的锦上添花,更应是功能上的雪中送炭,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图片


Lee Parks

AECOM景观设计董事

景观部门负责人


应当强调景观设计师在促进健康社区营造中能够贡献的力量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和坚定的自然倡导者,在过去两年中我多次谈及关于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和城市韧性(city resilience)的重要性,在应对减少未来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时,它们的效益尤为突出。


我个人的自然倡导始于住所我的阳台花园,这里有100多种植物,包含可食用植物以及能够吸引各种野生动植物的本土野生花卉。花园是我的灵感来源,能够帮助我保持身体与心理健康。


在AECOM的专业实践中,我们提倡使用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策略让景观建筑实现经济可行性、生态性和水资源管理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自然向好(Nature positive)的成果及增加生物多样性。ESG的策略适用于更大的范围,如城市中的大型公共开放空间。


上海近期的封锁反映了许多问题,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及物流配送面临风险,许多人在寻求支持与心理健康援助。由此也强调了景观设计师在促进健康社区营造中能够贡献的力量,包括促进与自然接触,提倡使用本土、可食用的植物种类,以及实施海绵城市战略保护水资源与水安全等。


As a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strong advocate for nature Ive spoken a lot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about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nature-based solutions and city resilience particularlywith reference to reducing the impact of pandemics in the future.


My advocacy often starts at home, with a balcony garden including over 100 species of plants, including edible plants and native wildflowers which attract a wide range of wildlife.The garden inspires me and helps me maintain a health outlook and supports mental wellbe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practice at AECOM, we use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strategies so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supported by economic feasibility, ec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and promote nature positive outcomes and biodiversity gains.This is applied at a much larger scale including some of the largest new public open spaces in the city.


Recent lockdowns in Shanghai have demonstrated the risks to social stability, food security and logistics, leaving many in need of support and mental wellbeing assistance.It reinforces the contribution landscape architects make when creating places for healthier communities, enabling contact with nature, promoting native and edible plants and safeguarding water resources and security using sponge city strategies.

图片


李景辉

DDON笛东副总裁

设计管理中心总经理


停摆中的上海,不停息的时光

上海的停摆,令到从不敢停下来的上海人民每天驻足居家无法外出,同时面对从未想过的物资短缺生活状态。在此时期,许多并非身处上海疫情封控中的景观从业者,高举可食植物对于疫情下住区的重要性,甚至于这就是住区景观的未来。但是只要身处上海疫情防控中,就会知道,上海小区大多过千人规模,以小区规模形成的食用植物,根本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然而疫情防控真的只对生理带来影响吗?长时间的封控,每天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其带来的心理影响更甚于生理的影响。


作为身处其中的景观设计师,我们无法对其做出根本的改变。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希望点滴的变化,带来生活上、心理上的安慰。例如在拥有的生活阳台上放置每天需要照料的盆栽,条件允许的话再增加吊椅、小桌子,于每天不变的环境中感受时间的流动;又例如在窗户正对的小区景观内,种植四季变化的植物,在人为静止时光内感知自然中的每日转变。在有限的条件内,带来更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从而安抚内心的焦躁,这正是景观设计的主旨。

图片

刘建荣

EADG泛亚国际副总经理

其实困难反而令我们变得更坚韧更强大了

三月中旬,疫情和市场摇摆不定形势不明朗的情景下,在各地分公司轮流工作的过程中,我常常在线上和线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随时随地地切换,很多事情都要重新组织,逐步梳理,内有工作衔接,外有客户沟通,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同事的生活情况。


自90年代进入内地,我们便与这城市共同成长,上海公司也像上海一样,受到各地分公司团队的支援,尽全力保证我们的客户对接和项目进程不受疫情的影响,工作上也发现同事们更能专心了,设计和创意上也不断有惊喜。作为一家创立到现在四十年有余的上市境外设计公司,这段期间我们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拿下一些国际竞赛和招投标的好名次。


疫情也是对公司各方面实力的考验,同事没有离开,工作收入和生活完全正常,工作没有停顿,大家更团结、自律,也更珍惜工作的机会和时间,团队间的配合和互助也更默契。


坚持就是胜利,团队一定可以很快和客户重新当面讨论和设计项目,回归到做好设计最本源方式。我们也相信这是公司一个去旧迎新的机会,解封后,能更无虑地面对新的开始。


图片


刘晓琦

IPD澳洲艺普得上海办公室负责人

设计总监


一方面是艺术、一方面是耕耘


疫情的封闭让我们没有了充斥日常生活的各种消遣形式,让我静下来开始关注自己以及生存本身。


在法国,景观设计师paysagiste这个词与风景画家、园丁共用,一方面是艺术、一方面是耕耘。如果整个行业能更多的摈弃服务消费社会的矫揉造作,趋于与自然更好的共存,以长久健康的方式发展,那成为一个耕作大地的园丁应该很不错。


图片


戎正瑶

林德设计 Inter Design

设计、研发总监


每一种体验都将重新构建我们对生活的立体认知,让我们对人的需求有更丰满的理解


作为景观设计师,2022年4月身处上海,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通过对不同社群的调研和观察,远远近近,对社区的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疫情不断变化,不同区域,不同的人群有被影响。由于社会需求多元,经济收入差异,家庭结构、文化程度、过往生活背景等不同,在生活资料极端缺乏的情况就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当然更多的是邻里关系会变得更好。景观设计也好,建筑设计也好,不能解决所有矛盾,但通过一定的反思和迭代,也许能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做出一点更好的改变。


一个月的隔离生活中,作为景观设计师的我,每天都在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因为我深深的知道,每一种体验都将重新构建我们对生活的立体认知,让我们对人的需求有更丰满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社会没有盲点,我们的设计才会更成熟,更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疫情对于所有人几乎是一视同仁的。不论处于哪个社会阶层,在这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都很大程度地被限制了自由。过去,地产景观通过强调景观的风格和形式来强化某种阶层的身份地位的优越性,提升产品价值。而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居家隔离,大部分人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对于生活,我们最本质的需求是什么?


无论是城市公共景观还是社区景观,本质上都是生活的容器,能催生各种有趣的剧情发生,可能跟外化的风格形式没有直接的关系。质朴自然、有机交融、契合使用者需求的场所,才能真正持续地留住使用者。在未来的社区景观设计中,形式和风格可能会相对弱化,转向轻风格装饰,重场所情节的设计趋势。(更多的想法详见本人近日发表于园景人平台的《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演化趋势灵感报告》

图片


王蓓
赛肯思上海公司总经理


景观设计师应该注重更健康、更舒适、更宜居的生态景观设计

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给宏观经济带来严峻考验,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重大转变,作为地产行业下游产业的景观行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22年3月初,上海疫情初现,赛肯思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开启了居家办公模式,至今已近两个月。在这双重背景下,无疑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景观设计全流程是个team work, 要求各个工种的高效协作和相互配合,居家办公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工作挑战。各个工种除了常规的专业的技术设计和画图,还多出了了N多各工种拉通信息的交圈会;无法外出,只能视频远程指导施工;市场客户拜访也改成了微信上的沟通,对新项目的获取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


地产行业收缩萎缩,开发商拿地变少或者说更为谨慎,各地土拍都有流拍的现象发生,项目变少而短时间内设计公司的数目还未变少,因此竞争会更激烈,行业内卷也变得更为严重,投标时的文本厚度和回标形式,以及商务价格很能说明这一点。


景观设计公司要如何来应对?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真正为人居环境提升和美好生活营造的公司必定会迎来新的机遇。微观上来说,我认为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准。这不仅体现在设计水平,还包括对客户诉求的精准理解,方案落地性的把控(成本和施工工艺上),还有更好的软性服务体现甚至是团队的配合意识和响应速度,需前置性考虑客户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都会成为衡量标准。宏观上来说,设计公司要不断的创新和转型,提升综合实力,增加抗风险能力。赛肯思一直强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设计理念,已发展成为以自然创造力、科技创造力、专属创造力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集团企业。赛肯思提前3年布局,如今已经形成了景观设计、潇游科技、斐漫天使三个独立又互相支撑的业务板块,可帮助公司很好的渗透市政、地产、商业等各个板块的项目。


未来,我认为景观设计师应该注重更健康、更舒适、更宜居的生态景观设计。此外,具有科技感、互动感、可运营的智慧景观必将成为趋势,让景观不再是单纯观赏型,要为市民带来全新的立体感官体验,并在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留下情感烙印。


图片


王筝

普利斯设计集团设计总监、执行董事


绿色景观对于人心理健康层面的疗愈功能和积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疫情当中,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可能并不能直接做什么。但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于户外绿色空间的向往以及对于和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渴望。


澳洲经历若干次小规模封城,每次临近解封的时刻,城市公园边的车已满满停好,解封的时间一到,像电影片场开拍一样,每辆车里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端着蛋糕夹着野餐垫拖着娃牵着狗奔向大草坪,和朋友拥抱、大笑。每个人都可以由衷地感受到在绿色开放空间里社交的那种放松和愉悦。


我们的头顶上不再是3米高的天花板,而是数千米的云层;脚下不再是地板,而是长着小草和虫子的泥土;空气中不再是消毒水的味道,而是植物挥发出的清香;耳边不再是时事与会议,而是鸟鸣与孩子的欢笑。绿色景观对于人心理健康层面的疗愈功能和积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可能也是疫情让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的,景观不是城市生活的点缀,而是出自于我们人类自然属性的根本需求,我们也不是仅仅为了自然环境而做景观,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图片


张斗

FASLA, SITES AP, LEED AP BD+C

Sasaki上海公司总监


怎样的城市才是真正有弹性的、以人为本的、既能提供舒适的日常生活环境又能自如应对各种突发性不可抗力的城市

疫情之下,特别是城市进入封控管理之后,人们的精神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对于上海这样拥有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人都居住在高密度的集合式住宅里,个人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长期不能出门或不能出小区时,对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这时,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精神疗愈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阳台上养花种草、观赏小区的绿化,还是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都可以极大地缓解人们长期闭关而产生的精神压力。在与自然的对话过程中,人们紧张的情绪可以得到大大地缓解。


如果说,在正常状态下,自然的精神抚慰作用还常常不为人所知,那么,通过这次疫情,可以说已经是人所共知。高密度的城市建设中需要加大户外绿色空间的比例,使建筑与其充分融合,充分发挥自然的精神抚慰作用,帮助塑造平衡的社会环境。


疫情的出现,给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也用现实呈现出了社会在紧急状态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在传统的规划设计中被忽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次疫情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突破了城市规划设计常规的考虑范畴,引起我们更多、更广泛的思考,怎样的城市才是真正有弹性的、以人为本的、既能提供舒适的日常生活环境又能自如应对各种突发性不可抗力的城市。


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我认为在未来的实践中需要加强推动以下方向。


(1)本地食物供应链的建设

上海封控期间,大家都看到或亲身经历了生活物资供给的困难。对这样一座超级大都市来说,严重依赖外部的食品供应链已成为城市运转的重要模式之一,这个供应链有时是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当这个供应链被突然切断,城市会马上进入一个痉挛期,这也是在上海的居民最近所经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接收到很多上海郊区农民的蔬菜瓜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消息。当城市进入到大农业、大物流时代后,本地资源经常被忽略和挤压。而这个问题在疫情封控的情况下更为凸显,非常值得反思。


推动可持续的食物生产和供给方式已刻不容缓。在前疫情时代,这只是作为一种获取新鲜、健康食品和支持本地经济的一种方式,而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则非常有必要成为一种保障城市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它可能包含两个侧面。


- 城市社区与周边农业区的点对点常态化供应模式

这既可以兼顾城市居民日常对新鲜蔬菜瓜果的需求,又可以为郊区农产品提供固定的销路。遇到疫情封控的情况,可以成为城市保供的重要方式。这个模式对于具有更加近便交通条件的非城市核心区及中小城市尤为适合。


在进行城市社区规划设计和乡村治理提升规划设计时,需要将这种生活和供给方式纳入考量。在社区出入口附近预留可供早市或周末蔬果市集使用的空间,在乡村周边设置便于进行食物装卸和运输设施,加强城乡一体化设计。


- 加强社区农园的建设

上海的一些社区和专业人士在这方面已颇有建树,如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长期在实践的四叶草堂社区花园。在前疫情时代,这些社区农园除了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菜园和农场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一个居民社交和儿童认知自然的机会。而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它在为社区提供食品保障方面的作用会显得得更加重要,需要向所有的社区推广。目前多数小区的绿化仅具有观赏价值,在生态价值、食物供给、及社会价值方面的贡献颇为有限,而且需要专人养护,也占用一定的物业管理成本。如果能够更多地向社区农园方向转化,不仅将激发居民的自觉参与,创造小区共建、与自然互动的趣味,同时还将提供宝贵的食物来源。虽然由此生产的食物量远不能满足社区所有居民的生活需求,但对于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还是能够起到应急的作用。


- 大力推广城市立体绿化

充分利用各家各户的屋顶、阳台等有限的空间,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立体种植。植物品种可以考虑选择常见的瓜类、绿叶蔬菜、番茄等,不仅可以提供应急食物供给,还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更多碳汇,同时美化居住环境。


(2)小街区密路网的建设

大型居住社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市肌理、交通、和街区活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疫情中也为控制疫情蔓延增加了难度。不利于精准防控,感染的个案会使整个社区都陷入被封控的状态。相反,小街区密路网的布局有利于精准定位,在小范围内迅速控制疫情蔓延,减少对大量人群正常生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小街区密路网的布局也是化解城市交通拥堵、增加社区活力的重要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疫情的持续,进一步证明了可持续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方式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实践能够在未来受到足够的重视。


图片


张勤

上海泽柏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

景观设计师需要关注社区出入口的物流和场地关系

景观设计师需要关注社区出入口的物流和场地关系。其次是居住区内,在疫情封控情况下能提供的活动场所,尤其是一些精神层面,增加供愉悦的空间。最后就是住宅楼内,形成一些楼体架空层、楼栋内、室内的景观空间。


图片


张锐

MPG摩高创始合伙人

让景观在行业中树立起应有的价值与责任

此次疫情对于社会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疫情之下人们特殊生活方式的形成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作为住宅社区功能而言,需要下沉到人们的基层需求,例如在社区中引入轻商业模式,在百米内解决人们的一定的基本生活诉求;再例如一米菜园等可食用景观的打造,它是多功能农业在城市中的一种体现,它让我们拥有可以在封闭期间吃到健康新鲜蔬菜水果的可能性及成为天然的儿童自然课堂。同时社区景观需要更加注重老龄化群体对社区生活的体验和需求,让老年人愿意走出家门,体验社区;做到科技下沉,通过具有简易操作模式的康健器械以及自助服务设施帮助老龄化群体逐步接触和接受信息化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


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的力量来自于大众群体日益突显的各种诉求,我们需要突破二维的景观模式建立三维~五维的景观空间,那么人的体验必将是提升维度的唯一纽带,促进我们向上走的力量就是提供和完善人们在各种社会状态下催生的需求。


疫情面前,景观设计师首先是需要观察。疫情之下的社会模式是极其特殊和罕见的,它会暴露出常态下隐藏的许多问题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感悟和思考,这首先是你必须先得看到。例如我们公司品控总监所居住的小区,在今年的春夏之交呈现出了十几年未见的自然生态,各种花花草草成团成簇,通过镜头的记录感叹着老旧小区原来可以这么美。然而这些景象往年都是不曾出现的,其原因是我们对于小区绿化的常规维护操作阻断了大量野花野草的生长,这使得往年的小区看似一片绿意干净整洁,但相比之下少了很多自然野趣。这就催生我们思考对于社区景观种植的梳理和维护模式,既要回归自然也不可放任生长。


再则疫情之下的景观设计师需要多层面的交流,不仅仅是与业内人士,更需要与多维空间社区使用者交流。特殊的形式之下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很多朋友都通过社交媒体纷纷表达邻里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景观设计师也作为社区一份子参与了各种形式的交流,有团购、有阳台音乐会、有小区摄影兴趣班、有集中溜娃小分队等等,这些从个体行为到群体参与的转变一定会促使景观设计师在今后项目实践中对人们体验性和参与度的思考。


疫情的反复给中国以及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力,不仅仅是医疗,更包括经济,意识形态,科技,政治等等。从宏观角度看市场需求和生产骤降对投资,消费,出口都带来明显冲击,其中房地产企业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运营和财务挑战。景观作为地产的下游行业,项目量,回款,现金流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上海停摆的一个多月中,项目推进的困难,人员在家办公的设备及交流问题,无法开具发票及快递等实际困难给本来已经举步维艰的景观行业进一步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疫情的持续下,随着地产行业人数的减少,行业淘汰了很多17、18年随着行业大幅度快速扩张进入行业的一些较低资历水平的人员,淘汰了前几年浮夸的博眼球的设计趋势,反而使设计回归到设计功能及使用本身,更加关注流线,使用者体验,功能结构,造价及工程等落地性元素。我个人认为对于景观行业这是一个最好的回归,带给整个行业回归初心的思考。


对于景观的未来,我们希望加强景观在行业中的前置及统筹整合。景观具备跨专业的整合能力,规划、建筑总图、水文、路桥、场站等等都维系着景观注入的作用。让景观在行业中树立起应有的价值与责任!

图片


张易文

玛莎舒瓦茨及合伙人事务所合伙人

疫情之后,我相信全球化不会结束,它会经历调整,会以新的面貌出现

疫情后的全球化进程会不会发生倒退甚至结束,这个话题影响着全球经济和所有产业。在MSP事务所,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都是全球化的合作,无论是我们跨时区的工作,全球化的团队,我们服务的业主和项目所在的地区也是横跨全球四个大洲。正是多元的背景和不同文化的交融才激发了团队和每一位设计师无限的灵感,这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基因和特色。尽管目前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的确给我们的全球化合作和跨境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并没有消极应对,大家已经习惯了远程线上工作,全球三间办公室的线上沟通,各种辅助的软件和技术帮助我们解决如何在线上同步探讨设计。


疫情之后的协同工作不但没有阻止我们这间小小的设计事务所的全球化进程,反而让无论身处地球上哪间办公室的同事们都靠得更近了。疫情之后,我相信全球化不会结束,它会经历调整,会以新的面貌出现。我也相信设计包括我们景观设计这个小小的分支专业也完全有力量成为联系不同文化背景和链接不同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改变,同时也促使了我们的改变,众多设计师们在这样一个非常时刻,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担负起守护者的责任。


我们坚信,景观人的思考、努力以及付出都能在未来开出美丽的花朵,成为我们跨越困境的坚实桥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