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干货
李中伟:大流量景观项目的设计原则
2023-02-10 15:09  浏览:2197
从2016年1月5日我正式离开SWA开始创业,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在这6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我们也从在旧金山家中的3平米的小小办公空间,逐步发展成为在1933老场坊拥有30多个伙伴的景观团队。路程艰辛,但遥遥回望,又深觉一切磨砺都是值得的。在6年这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我们成功落地了12个城市公共地标性项目。尽管每个项目的尺度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为了当地最受大家喜爱的目的地之一。甚至因为节假日的人满为患屡屡成为社交媒体的话题。

图片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永庆坊“爆红”的时候,很多人说我们是个幸运的团队,因为像永庆坊这样的项目,不管谁去做,都必定会声名大噪。在过往的几年里,也有很多人说,还好是某某业主操盘控场成功,若是换了一家开发公司,兴许项目早就毁了。我们不否认命运的馈赠,令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事务所,能够参与这些城市地标的设计,与优秀的业主合作共事。但当场地不同、业主不同、合作的建筑师也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项目却无一例外地收获了使用者的喜爱,甚至是“人从众”的“诟病”,或许我们在其中也有一些贡献。所以,年终回首,与其只是重复我们在过去的2022年交出了怎样的答卷,还不如将在这些项目中我们处理城市地标项目的原则和思考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在如今压力重重的大环境下,与大家探讨如何做出被场地真正的使用者喜欢的空间,也希望分享我们的心得。

原则一:寻找场地的“正确”答案
原则二:为空间留白
原则三:快来,别走
原则四:让真正的使用者共鸣
原则五:把设计做绝

Lab D+H SH 新作|南头古城光合社小花园:融于社区的“光合森林”


图片


景观与流量原则1:寻找场地的正确答案


很多人都会觉得设计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寻找并执行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哲学,任何的事情在自我的设计表达面前都要让步。


在学生时代的教育中,我们所膜拜的设计大师都是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设计语言的。对于个人符号的坚持会产生独特的气场,在职业发展的初期的确会对设计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助力,强烈的辨识度也往往能够在初期让业主以及同行更好地认识你。但是随着项目的量级变得越来越大、项目本身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场地的身份往往会战胜设计师的气场。这个时候,个人语言在城市地标本身的气场面前往往显得班门弄斧。所以,寻找场地的特质、解决场地的问题、做正确的设计,成为了我们处理任何场地的第一原则。只有有效的解决了场地的问题,同时将场地本身的特质、美感更好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来到场地,愿意留在场地。


永庆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有效的造价内复兴场地,同时留住场地的记忆。那答案就是回收场地内的材料,利用时间在老材料上留下的不可复制的印记,将场地的记忆重新地编织起来,形成新的空间。


苏河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地下商业和地上公园的融合与联通。所以景观如何和谐地勾连公园和商业,就成为了设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烟台山乐群路亟待解决的,是依然当地的人们依然能提起烟台山的荣光,而烟台山温婉的旧貌却已经在历史的车轮中遗失。放弃做一个全新的设计,而是从老照片中寻找记忆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正确答案。


可想而知,如果这些项目只是选择了设计师自身统一的语言去处理,而不是基于场地的特质去思考设计,这些场地就无法真的贴合场地本身的需求。


图片


景观与流量原则2:为空间留白


从前,我做设计也害怕留白,总是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而客户也很害怕设计师留白,总是希望能增加更多的亮点。很多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雕塑、标识、构筑物,恨不能每一处细节都能够面面俱到、尽善尽美。而这种强大的控制力,很多时候反而榨干了场地的可能性,让使用者和开发者对场地的未来失去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其实,有的时候就是这些宝贵的留白,为场地留出了足够的可能性。我们其实一直相信,设计师应该克制自己的控制欲,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场地留出的一些放空的空间,在未来,自然有运营者、艺术家参与进来。


一个城市地标项目的建成并不会意味着结束,恰恰相反,正是一些对空白画卷的构想和随着时间和审美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可能性,才让一个场地得以对抗流行的善变,在时间的洗礼中依然可以历久弥新。


图片


景观与流量原则3:快来,别走


每个专业都会迷信“行话”,无论是广告圈的4A腔,还是互联网行业的黑话,我们总是要使用语言建立一个专业的门槛,让外行人云里雾里,如同在看天书一般。好像唯有这些只有自己人听得懂的黑话,才能证明我们的“专业”。


其实景观行业的设计概念也逐渐进入了一种“行话”的状态。总是在创造和谈论一个又一个新的概念,其中许多概念都像是晦涩难懂的朦胧诗,好像只有配一个导游边走边讲,才能让外行的场地使用者们去理解设计者的“初衷”。可是,城市地标项目往往是面对所有市民的,让每一个人去理解我们的设计理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我们团队内部有一句戏言叫做-“快来,别走”。就是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让来到这里的人能直观地、感性地都能理解它的亮点,并且来了以后可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留下来,甚至一次次地反复来到场地,直到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谓“快来”就是让设计概念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哪怕是一个外行都能了解并且传播,吸引人们来到场地。而“别走”就是用最为舒适的空间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场地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和场地建立情感的链接。


图片


景观与流量原则4:让真正的使用者共鸣


我们的项目建成后,经常会有很多同行朋友们过来问询,这个做法是怎么做的,它的用料是什么等等。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个项目建成后,经常会看见一些同行人士过来“踩盘”,他们混在游客的客流中往往难以辨认。但是仔细看我们会发现他们和一般游客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拍照常常45度角向下,盯着某一个细节做法认真研究。虽然看到这种景象我会觉得非常的光荣,但是我也深深的觉得这些细节其实这并不会打动场地的真正的使用者。


打动场地使用者的方式往往是“非专业”的。场地或许确实由这些细节的一砖一瓦堆砌而成,但它们并非分别地去打动使用者,而是作用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氛围。归根结底,正是这种氛围与场地的使用者达成了共情。找到他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大量的阅读采访对话,还要抛开文字进入感知的世界,让使用者觉得触动,而说不出具体的原因。这对于设计师是最难以解释的,也是最为依靠直觉的一个原则。


专业人士因为有着相似的知识背景,让他们共鸣反而是更容易的,然而,让非专业人士共鸣才更加困难。


图片


景观与流量原则5:把设计做绝


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要创造全新的设计,最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能成为大师、震惊行业。然而在从业后,当我们看过越来越多的案例,当全世界越来越多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探索到极致的时候,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创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这个点子一定出现过,目前行业内的“景观意向图主义”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


其实当一个项目具有人气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创新性,有的时候“把设计做绝”的极致性与突破性也是创新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设计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理念也不免成为陈词滥调。但旧的形式如何贴合新的场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在原有的系统上进行改进和再创造,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反复推敲,始终去寻找对于场地来说最合适的、最“顺眼”的解决方案,最后的结果一定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依然会得到使用者的喜爱。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