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干货
设计的长远之道 | 大小景观设计事务所专访
2024-07-10 17:40  浏览:2090
 图片

行业变化,企业价值,未来发展,青年景观事务所都有哪些精彩观点?


园景人最新访谈专栏《探寻青年景观事务所》,为行业赋能,为行业发声!


非常感谢大小景观将以下内容授权园景人发表。


关于公司


Q1.距离上一次访谈大小景观已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大小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感谢园景人再次邀请,两年多来,大小的确有不少改变,这些改变也是后面想要逐一分享给大家的。


第一个变化是我们又有一些新作品面世,这些新作品也带来了大小景观新的思考、新的主张;


第二个变化是我们搬到了新的办公场所——一座我们亲手设计和建造的花园。花园里集工作室、会议室、书吧、展陈空间、餐饮(咖啡、糖水)为一体。从建筑、景观改造设计、施工,到空间场景营造、展陈以及视觉VI,都是由大小的设计师们完成。


第三个变化是我们有两位年轻的设计师成为了设计合伙人——妃敏(合伙人)和世龙(初级合伙人),两位新合伙人的加入再次印证了大小景观始终关注事务所人才的成长和设计思考的传承。


图片

花园里的公共书吧

(窗棱上的横幅以及其它视觉体系由艺斌设计绘制) ©徐冰凌


Q2.公司位于哪一座城市?公司目前规模如何?部门构成和人员分工是怎么样的?


大小景观在深圳山海城的交汇点——蛇口(号称深圳最chill的地方)。我们目前有十二位设计师。事务所没有部门之分,所有设计师都有机会参与到每个项目的各个阶段之中。虽然设计人员不多,但我们始终会有优秀的植物设计师参与到每个项目的植物设计之中(shout out to瑶瑶),这是大小景观一直以来的坚持。


与此同时,大小景观成立了一个艺术工作组——“大小营造”(shout out to 逗逗妈和青楠),专注于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景观艺术装置设计与建造。


Q3.公司企业文化是什么?有没有企业升级的计划和目标?初心是否还在或者转变何方?


首先,我们始终倡导合作、扁平的设计文化。每一件设计作品,从概念到落地,都少不了大家的头脑风暴与团队协作。每个人的思考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众多智慧的凝结在一起,便可开出美丽之花。


然而,扁平与平等也有可能导致观点混乱与意见散乱。这便有了我们的另一个事务所文化:关注设计价值观与方法的积累。当我们所做的实验被多次验证时,我们希望传递这些被积累下来的经验,让所有人的目标更趋向一致。这两个文化既保证了视野与观点的多样,又保证了价值正向的积累与发展,成为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张。


图片

头脑风暴中的大小设计师  ©大小景观


关于公司项目


Q1.完成的项目都有哪些类型?行业内很多人评价大小景观的项目大多以小型的精品项目为主?这样的描述准确吗?


大小景观目前完成的项目类型主要有城市公园与绿地、商业综合体、以及商业与公园互相咬合的公共界面,同时,在建的项目类型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如水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建以及校园)等。确实,我们之前的项目体量多数都不太大,但目前正在建成的项目体量正在逐步扩大。至于“精品”一词,也许是指项目呈现的观感?在大小,每个项目在设计之初都会被等同对待,不会因为投资多少而有偏重,量体裁衣,合理分配成本是我们所着重关注的。我们其实有许多低造价的建成项目被误认为投资较高,这其中是通过精妙的设计所呈现出的“精品”。


图片

浪花园——以模块化的策略应对可持续的议题

©南西摄影


Q2.设计传达了怎样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我们是一个以设计的力量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景观工作室,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探索景观里大与小的关系,即在整体与细节、全局与局部、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中,寻找创造性地解决方案与表达方式。我们着重关注公共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思考,为公共空间带来更有意义的体验。我们不介意参与商业项目,甚至,我们非常擅长处理公共空间与商业景观的关系,从而创造商业与公共利益双赢的作品。


图片

橡胶厂公园(华谊万创新所)——商业与公共并置的空间

©南西摄影


Q3.成立至今,值得一提的项目有哪些?


承蒙大家的厚爱,大小景观的许多建成项目得到许多人的关注与肯定,而这些作品在其他媒体上都有发表,这次,我们借着园景人(独家)介绍几个最近建成的项目吧:


“躺平公园”,上海


“躺平公园”是一张巨大的城市绿毯,为高密度的城区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通过自然、松弛的空间设计,这张“绿毯”链接了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使公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亲子乐园、自然课堂,到运动生活与骑行畅游,再到轻松躺平,公园为全龄段的市民提供了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


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型社区公园改造项目,我们希望“躺平公园”能为未来高密度城市公园改造树立榜样。“城市绿毯”并不是从一张“白纸”上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需要在现有场地的限制和难题上进行反复推敲设计。这个场地是一个建成十多年的公园,许多乔木已经成荫,但随着周边城市的发展,现有公园的功能和体验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地铁盾构荷载的置换计算,保留和移植原有乔木,并与周边社区紧密结合,解决居民生活中的痛点。所有这些工作都体现了设计对场地的尊重以及对社区的关爱。


图片

©吴浪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西摄影


“湾畔公园”,宁波


“湾畔公园”位于宁波东部新城,是连接甬新河与中央公园的一块“踏步石”(stepping stone)绿地。在这座街头绿地公园的设计中,我们选择了全预制混凝土模块,来表达溪流冲刷后的驳岸场景。在深化过程中,我们重新梳理所有边界与转角角度,尽可能减少模块的数量,提升单个模块的使用频率以节约制模成本。由于前期模块设计清晰合理并预留有误差空间,在巡场的过程中我们也印证了方案初期所设想的驳岸场景,在落地阶段基本还原了初始的设计意图。

选择预制混凝土模块是大小对材料运用边界的一次扩展,也是一次对目前自然石材资源日趋减少的现状思考。大小希望在景观项目中,持续减少不必要的自然石材运用,减缓对自然石矿开采的速度。同时,不断趋于成熟的模块化设计思考及时间,正帮助我们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误差,提高项目高质量落地机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毛益新

“无界花园”,深圳


“无界花园”位于深圳华富村的一座九年一贯制学校里。华富村,是一片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最老的社区之一,同时也是深圳福田区首个棚改城市更新项目。在高密度的华富村内,新建有一座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了能够容纳54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这座学校的建筑呈现着紧凑且复合的空间布局。


尽管空间紧凑,建筑师依然为景观创造了很大的发挥空间,预留了户外、中庭、露台、架空层以及楼层转换处等空间供景观设计师设计。大小景观以“无界花园”为概念,希望通过充分激活这一系列留白的非室内空间,将它们转换成陪伴学生成长的花园。同时,受到建筑空间的启发,我们不希望生硬地划分建筑室内与景观室外的边界,因此,景观是流动、暧昧的,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将校园环境串联成一个既整体又多元的体系。“无界花园”是一个在密集城区中的校园环境里,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创造舒适得体的校园景观的实验,也是一次建筑设计师与景观设计师携手共创的案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徐冰凌


“大运天地”,深圳


龙岗大运中心是深圳大型运动赛事和文艺事件举办最频繁的公共场所,这里曾经举办过第 26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大运天地”商业综合体就坐落于此,旨于改善周边缺失的生活、运动商业配套。大小景观参与了大运天地的商业景观设计以及与之相衔接的大运中心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我们提出了“大运动家”的设计理念,通过以运动为主题的景观空间将自然、城市、生活衔接在一起。


依托于大运中心现有的湖区与水系格局,我们以打造最运动、最自然、最具生活气息的龙岗商业名片为目标,将商业综合体改造成一片独特的生态商业水岸。另一方面,我们缝合了商业与大运中心公共界面的关系,梳理、串联并激活场馆各动线与节点,将“大运天地”与大运中心捏合成一个互相加持的整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万象生活


“峡谷校园”,南平


"峡谷校园"是我们首次在校园环境中积极表达和诠释"在地性"的尝试。我们深信,校园不仅仅是学业的场所,更是一个教育的户外课堂。因此,我们着重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将“在地性”融入校园环境,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生长潜力的学习场所。


南平市是朱子故里,有着悠久的书院文化和儒学文化,校园选址紧临崇阳溪,可远眺武夷山,是在群山环抱中的山谷校园。在南平市自然与人文的底蕴中,滋养出了当地人对家乡的骄傲、以及对山水的亲近:在这座城市里,与自然共生是一种天然而质朴的状态。景观希望未来的校园能融于环境的肌理中,充分尊重当地人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成长山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沿岸集


Q4.在物质服务和精神体验方面,好的项目质量和高端文化美学如何进行完美融合?


惠城经常提醒我们的设计师:对美要保持高度敏感,但千万不要掉进对美的执念里。在大小,对美学的讨论是一个需要仔细辨析的话题:我们无法脱离社会环境而去讨论所谓纯粹的“美”,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审美有区别、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审美也有区别,“美”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我们在用设计表达美时,应该回归到场地所属的人文环境或社会环境之中来寻找语言。我们表达完后,“美”或“不美”应该交给当地的使用者来体会和评判。


图片

杭州亚运村水岸——氛围轻松自然的商业水岸 ©鲁冰


关于团队


Q1.前面提到大小注重人才的培养,可以介绍一下吗?


大小的设计团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也有了上面所说的应该是行业里“跳槽”最不频繁的事务所,我们认为这种稳定的形成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人才培养计划:我们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对景观设计的热爱是首位,这一点,甚至比学历、技能都重要。每个设计师都会被自己原有的认知所局限,比如:天马行空的设计师欠缺施工经验,落地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缺乏足够的想象力,高学历的设计师眼高却手低。这些局限或者说短板唯有热爱能够持续推动设计师们不断突破舒适区,完成自我成长。


新晋的两位合伙人——妃敏和世龙便是最佳例子。他们的成长,既有来自惠城的敦促与栽培,也有来自他们的天赋与灵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设计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热爱。他们虽然没有所谓的“漂亮”学历,但他们的设计却非常“漂亮”。


Q2.那么,介绍一下这两位新晋的合伙人?


宋妃敏:


“我自小成长在开门见青山,出门听虫鸣的山间小镇,回忆童年浮现的大多是关于穿梭在山林草坡,戏耍于田埂小塘旁的情景。自小对于山间小镇的自然拥有独有的情愫,也促成在不了解景观设计是做什么的情况下,填报园林景观专业,之后我也带着对自然的高度敏感性正式开始对景观设计的探索。至今加入大小8年,因为有足够的自我表达的自由,不管是从初期还是现在,我都致力于在每个项目中寻求对自然的探索。”


图片

△宋妃敏(由副合伙人新晋为合伙人)


周世龙:


“2020年来到了大小景观,我开始了一段从传统设计方法向新设计方法转变的旅程。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与同事的交流,我逐渐掌握并适应了事务所的设计理念。这几年的设计实践,让我从千篇一律的项目类型和传统的工作方式,转换为做着许多有趣且有挑战的项目。我是一个徒步爱好者,闲暇时喜欢在山间行走,享受那种单纯简单的快乐。此外,我也是独立音乐的爱好者,独立音乐带给我的不仅是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受市场和生活束缚的精神,这种自主自我的表达方式深深不断鼓舞着我。在行业不断下行的情况下,我认为坚持内心所想,才能更好地度过低潮,迎接未来。”


图片

△周世龙(由高级设计师晋升为初级合伙人)


“璞玉无华,琢而成器。小敏与龙哥的成长故事,足以用来鼓励那些对设计热爱的年轻人。”

——惠城


关于生活


Q1.刚刚有提到大小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园,能谈谈为什么要建造这座花园吗?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


大小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建造一处属于自己的花园。机缘巧合,我们设计并建造了“一点空间”(我们花园的名字)。


设计和建造“一点空间”是一项快乐的设计实践:我们在这里做了各种植物、自然教育以及艺术装置的设计实验;我们在这里预留了商业空间,尝试着站在商业运营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在这里举办了很多有趣的活动(读书分享会、爵士乐演出、亲子手工作坊、艺术装置展等等)。我们利用这“一点空间”联结了周边社区很多有趣的人,同时也让我们的设计师体验到了除了设计以外的生活。


“一点空间”除了是一座花园,也是大小设计师们的办公场所,在这个由我们自己亲手设计并建造空间工作和生活,远比在写字楼里租赁格子间让我们更自主、更快乐。这里没有宽敞明亮的“老板办公室”,也没有豪华的装修,但这里有自然的办公环境、松弛的交流氛围以及人与人的联结。当然,“一点空间”还会继续生长,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增加更多的建筑空间、让自然环境更加可持续。生长,不正是景观的魅力吗?


图片

大小营造在一点空间所做的装置实验 ©徐冰凌

图片
图片

一点空间一隅 ©徐冰凌


Q2.有没有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那些触动心灵的人或事?


由于经济和行业的下行所带来的压力,大小也会有伙伴选择转行或者更换赛道。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们感受的不是头也不回的决绝,而是对大小这个集体的依依不舍,除了祝福,大小也会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一点空间”也成为了“大小毕业生”的聚点,定期的聚会、不定期的偶遇,让我们仍然保持沟通交流。


关于行业


Q1.如何看待行业的未来发展?


行业将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那何为正常呢?惠城经常跟事务所设计师们举这个例子;他在美国的学长们毕业后,分散在不同的设计机构工作,一般来说,从毕业到成立家庭大概10年的光景里,他们会见证着自己有1-2个大项目的建成。如果以美国的这个标准作为正常值来看待,那面对目前的行业环境,也许我们都能理解了。这样一来,对设计师而言,需要调整对待这个行业的态度,那些真正热爱景观设计的人,将留下来。


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师的储备机制——即高等教育体系,正在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尽早做出调节与回应。惠城建议深化教育改革,彻底将学术(academic)与职业(professional)分开,建立双轨道的教育方向。学术(academic)路径培养理论、研究人才,毕业后将成为高校教授或科研机构工作者,他们的学术和研究成果将反哺设计行业。职业(professional)路径培养设计人才,毕业后将成为设计师或进入相关市政单位,正在执业的设计师也可以回归学术,进入高校与研究领域。这种双轨制类似于德国体系。这样,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合理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为两条轨道形成良性的反哺机制。


Q2.如今市场的现状给贵公司带来了哪些影响?面对未知的行业风险,贵司有哪些应对举措?


行业下行确实对大小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没有导致大小做太多的战术调整,反而是着眼思考与布局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我们一直致力于设计方法的积累与人才的培养,一个事务所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创始人的视野与能力,更依赖于全体设计师共同构建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以及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次新晋合伙人的提拔便是在我们长期人才培养的机制带来的一次质变。作为一所立足长远的独立事务所,我们希望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未来。


最近,身边的朋友和同行提及大小的设计作品越来越放松了,这让我们倍感欣喜,或许,这里有我们一直坚持长效主义的功劳。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有几例因为与业主理念不合而主动退出的项目,对于某种固定风格、以营销为设计目的或固定套路的设计项目,我们确实不擅长。与其不停地内卷消耗能量,不如主动退出保存热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也因此而收获了一些与我们价值观相吻合的业主。希望在未来,我们能遇见更多互相欣赏与认可的业主。


Q3.对于想要入行及初入行的年轻从业者,有什么实用的建议?


惠城在两年前为大小的年轻设计师写过一封信,里面的许多内容依然适用:


多观察


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并感受它,每一次设计的结果,都是当下生活状态的反应,或者说是自己对最近生活状态的一个回望。见过的人、谈过的话、做过的事、看过的景,灵感将伴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流淌于设计之中,并在不知不觉地塑造出一个丰满的方案。不要对抗,任其流淌。


多排序


在做决策时,多问为什么,给出几个原因并从中排序。尽量不要用“因为这样好看”的感性原因作答,如果这个决策确实与审美密不可分,那请给出更加具体的回答,如:比例、色彩、质感等。注意将排序放在更大的语境(context)下,因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尤为重要。有时,局部须让位于整体,而整体的决策也会被局部的要素取代,当你拿不准的时候,不妨先做一个大胆的决定,然后抛出来和伙伴一起讨论。


多画图


尝试多画草图,寥寥几笔,足以快速传递彼此的想法;你只有画明白了,才能想明白。当下,很多人习惯用iPad画图,它的优点之一是可以无限放大图幅,但对于用于交流与讨论的草图来说,这一便利也许会成为设计师的障碍。无限放大容易导致设计师在尺度上的误判。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物理模型与电子模型中:我们在用软件建模时,是可以无限放大尺度的,这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大框架尚未梳理清楚时便着力于细节。因此,我们在画草图时不妨考虑借助old school的马克笔和草图纸,或者将iPad和Apple Pencil当做草图纸和马克笔来使用。


多交流


多与同事交流。每个公司都是一个大家共同生活与成长的社群(community)。倾听每个人的声音,能够让我们将认知盲区最小化。在信息大爆炸与大分裂并存的时代,这种同事之间毫无芥蒂的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术业成长的同时收获难能可贵友谊。


发表评论
0评